正在举行的上海电影节像是持续一星期的流动盛宴,往年这个圈子讨论的是“中国电影到底要怎么走出去”、“合拍片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怎样讲好故事”等宏大命题,今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惨淡,大家聊的话题反倒深刻起来。从来没有哪一年,我们如此明显地体会到上下游之间的硝烟弥漫,如此深刻地观察到电影圈里食物链的存在。
将电影圈里每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定义为食物链也许并不准确,但毫无疑问,在这个行业进化的过程中,在传统的创作者-院线-观众的三方关系之外,出现了许多新角色,比如理工男。依据孚惠资本董事长,华谊兄弟前副总裁胡明的观点,如今主导影视行业的已经变成了理工男,而非艺术家。
看企业收集了本届上海电影节上一些有趣的观点,发言者并不都在一个论坛上对话,但他们都从各自角度发现了这个行业的新变化。可以发现,理工男-艺术家-演员--观众,串起了如今电影圈的整条“食物链”。艺术家仍然是感性,妙语如珠的那拨人,比如冯小刚,他贡献了本届电影节有争议的“烂片和垃圾观众”的言论。但他们也可能是这个时代落寞的一群人。
一种变化:理工男掌控娱乐时代
孚惠资本董事长胡明:
跟随着用户时间变化,产业的领军人物悄悄发生了变化。过去这个行业掌握话语权或者主导性的是导演,是艺术家,制片人。今天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我们行业主导者其实是理工男。可以数一下,腾讯的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腾讯影业CEO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阿里大文娱CEO俞永福先生是UC的创始人。美国也是这样,Netflix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
今天这个行业前沿的领军人物是在理工男的手里,而不是在艺术家的手里,这是我们在过去的几年发现中国和美国在这个领域发生了惊人相似的变化。这个变化必然会导致内容生产方和平台方新的,跟以往不同的博弈方式。主要内容的创作者还是艺术家或者是艺术家在主导的,但是主流的平台都是由理工男所掌控,接下来的几年我们也会拭目以待,看看理工男掌控的娱乐时代跟过去艺术家掌控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阿里文娱集团CEO、阿里影业CEO俞永福:
首先我是一个理工男,我经常会多观察和总结。电影产业是“三高”产业,资金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高风险。我反正在电影产业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个人啥都想干,所以我个想提出来的就是阿里影业一定不干什么。这个很奇怪,电影产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不是利润很高的产业,大家野心勃勃每一个都要自己干,牛。
我们的基因实际上是两个基因,个是科技的基因,所有电影产业原来的公司里面我们肯定是懂科技、技术能力强的。第二个强的基因是数字平台,这是传统的电影产业不具备的,所以一切依靠于这两个要素构建我们的业务定位。
我希望大家记住的是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我们是这个产业的基础设施,服务于这个产业的用户和内容的服务平台,所以说我们跟所有的从业者是服务的关系而非竞争的关系,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一个争论:观众到底应不应该为现状负责任?
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
电影数量增加了,观众的满意度并没有增加。2016年,我看了一个数据,只是有43.8%的观众对国产片不够满意,将近85%的观众表示中国好电影少,电影数量增加了,实际上我们每家影院的效益在下降。
我们业内也有一些数字,单家影院产出下降17.9%,单块银幕产出下降20%左右,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电影实际上需求还在增长,尽管增长得不快,但是我们的供给增长得更快,供给的有效性却在下降。
导演冯小刚:
中国电影现在这么地让观众觉得吐槽垃圾遍地,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对不对?如果不去捧这个场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制片人也就不去制作垃圾电影了。往往垃圾电影票房还很高。
什么叫尊重观众?观众跟导演是什么关系?观众是导演的上帝,这话多扯淡啊。在我看来观众应该是导演的一个对手,就是我怎么能够征服你,用我的诚意把这件事做好。我认为这个是对观众的尊重。我像尊重对手一样尊重观众,尊重观众的内心,尊重观众的感受和尊重观众里的钱是两回事,是两种尊重。
光线CEO长田:
我们从来不认为票房是一种用户被忽悠进去的、是没有自主权的行为。票房表明了观众自主的判断对于一部影片的期待,当然他看完了之后可能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会骂,回过头来会影响下一步其他人的决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票房越高的影片总体而言内容上可能更受欢迎,这个毫无疑问。
很多观点我看在分析说烂片能够赚好票房,一些好片子根本就没有票房或者卖不出去之类的,然后就在骂行业的内容公司说你们做烂片、有烂营销等等。同时又为观众感到惋惜或者是悲哀,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己是怎么决策的呢?有任何人决定逼迫你非要看一个东西吗?
一场罗生门:行业乱象到底是谁的锅?
阿里文娱集团CEO、阿里影业CEO俞永福:
我们经常能看到,竟然一个演员在一年内有4部电影上映,那我觉得这个质量可想而知。所以说只有大家在内容的品类上升路径打通,有更多供应上升之后,在一个品类上的专注质量才能够提高,这点上某种角度我特别尊重国际包括国内部分前后台的从业者,为一部片子增肥几十斤、减肥几十斤,为这件事情人家两年在做一件事情,这个做成好内容来是有道理的。
光线CEO长田:
人才再加上过分的商业追求就导致了很多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形。我举例来讲,这个行业是一个严重亏损的行业,但是我们这个行业坐了多的头等舱,住了多的五宾馆,开了多的派对,晒了多的照片,讨论一个项目就晒照片,好像做多么伟大的事情,还要到风景区讨论这些事情,很多人拿着非常高的工资。这个行业好多人的年薪都是100万以上。这是什么概念?有几个行业能够支撑100万人民币的年薪,中国又有14000家影视公司。太过分了,这是心态的问题。
一个悖论:看起来谁过得都很惨,好莱坞制片人反而觉得中国有创意
导演陈可辛:
中国有很多不同的观众,但是观众的选择也不多。其实这种资本裹挟也是照着大数据制作电影,强迫我们拍应该拍的电影,因为那种电影才能利益化。今天讲的利益化不是三年前的利益化,现在的利益化是回本,回本已经变成利益化了。因为今年很多电影都亏本了,其实电影已经进入了寒冬。
导演冯小刚:
我现在周围的是个人都在找什么IP,拿的全是屁,我觉得他们完全不爱电影,他们就觉得怎么赚钱。其实电影市场一萎缩就会把很多原本不是干这个的人挤出去,把这股脏水挤出去了,反而挺好,然后腾出更多的空间给那些认真做电影的人。
《被解救的姜戈》、《逆转》制作人Michael Shamberg:
我认为中国市场不但会在经济上于全球,而且在创意上也能够全球。而且你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很的技术,比如说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接触客户,如何做精准营销,美国那边还相当的老派。如果我跟200个美国人交流,大部分人可能都不会有即时通讯软件,可是在中国几乎人人都用微信,现在连很多美国人都已经开始用微信了,特别是要跟中国人做生意的美国人。所以在技术方面和发明未来方面,你们有很多东西可以教我们。
也许还能有个光明的收尾
光线CEO长田: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美国100多年的电影史发展在中国会被压缩到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时间里面,这种市场的变化和剧烈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你现在看到所有现象都是正常的,都是到了这个阶段一定会发生的反应,比如说高片酬、浮躁、人才欠缺、恶性竞争、偷票房、不注重知识产权,所有这些事情在现在这个点上都是正常的,但是改进的速度会非常之快,不必过度担心。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open.6pian.cn/news/980.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