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和愤怒的两代观众
有些电视剧总会撕开代际审美的口子。2018年郭靖宇导演的《娘道》曾经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方面该剧上星播出后获得了优异的收视成绩,卫视单台最高收视突破2%,另一方面,在豆瓣却创纪录地拿下了2.5的低分。封建糟粕毁三观、整容脸演技差、中年玛丽苏、尬出天际……这部剧被豆瓣用户痛斥为垃圾,还一度被diss上微博热搜,对比收视表现简直天差地别。历史似乎再次重演,郭靖宇今年的新剧《小娘惹》在央视8套播出后单集最高收视率达2.2%,收官后央视8套的收视甚至掉了一半,然而尽管如此,网友对它的批判仍旧不绝于耳。
在各类国产剧青春偶像化的当下,这类“大妈剧”确实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那边上演着女性独立逆袭的爽剧,这边的“大女主”却还在遭受婆婆、丈夫的毒打,一路苦情忍耐地坚守着“女德”。同一个电视荧幕,女性角色的形象却如此撕裂,主要是因为针对的受众不同。
郭靖宇就曾在访谈中直言,自己的剧是拍给中老年观众看的,“电视的观众从来就没有变过,这些中老年观众不会上网、不会付费买视频网站会员,如果都去为年轻观众拍戏,他们在电视上看什么呢?”
中老年人确实是电视收视的主要贡献者。收视中国的数据显示,中老年观众的人均收视时长一直领跑电视收视市场。2019年1-8月,电视人口平均收看时长约2.1小时,55-64岁观众收看时长约3.8小时,而65岁以上老年观众收看时长高达4.7个小时。另外,近三年来55-64岁电视观众所占的比例达到18.6%,而65岁以上的观众占比仍在持续提升。
相较而言,在网上冲浪吐槽剧情的大多是年轻人,豆瓣的用户集中于18到35岁,往往是高学历、高收入人群。而坐在电视机前的中老年人,大多只是互联网的新移民,甚至可能都不知道有一个可以给电视剧打分、发表自己观点的“豆瓣”。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父辈们更像是一群“沉默的观体”,他们在舆论上声音微弱,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但偶尔爆发的收视率,仍在昭告这这个群体的电视消费实力。
“大妈剧”的失踪轨迹
国产剧刮起“青春风”之前,兼具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等元素的 长篇“大妈剧”此前一直都是卫视的收视宠儿。
2011年,《回家的诱惑》给内地国产电视剧市场带来一记爆击,以3.43%的平均收视夺得当年电视剧收视王宝座,如今还在表情包和鬼畜视频中被反复怀念;2013年,《因为爱情有多美》以曲折夸张的剧情,领跑同时段收视率,掀起讨论热潮的同时也开启了“因为爱情”系列的成功之旅。同年《百万新娘之爱无悔》拿下年度收视冠军;而仅隔一年,《因为爱情有奇缘》刷新该系列收视成绩,成为当年最受热议的电视剧之一。
这些电视剧大都拍摄成本低、播出周期长,且剧情冲突强烈、人物高度脸谱化,多反映家常里短。对于识字率较低的中老年观众而言,不仅容易看得懂、不费脑,而且能够煽动情绪。在海外,“大妈剧”也能找到对应的样本,台湾的乡土剧,日韩的晨间剧、日日剧,英美的日间肥皂剧,从受众群体来看都属于同类产品。它们大多不占有晚间黄金时段,是拥有固定受众群的“快消品”,而国内“大妈剧”则是持续在黄金档争夺收视,在无从选择的时代承包了全家人的电视机。
但从2015年开始,“大妈剧”的数量逐渐下滑,也丢失了收视灵药的光芒。收视率排行前列的“大妈剧”总体收视都在下降,湖南卫视播出的《家和万事兴》一度遭遇过首播收视只有0.63%的尴尬成绩,有张柏芝、吴建豪等豪华阵容撑场的《如果,爱》也不尽如人意。
这与观众审美的迭代不无关系,当婆媳矛盾、“麻雀变凤凰”等宅斗套路走向雷同,“下跪”“虐女主”的苦情戏码重复出现,观众的不免产生审美疲劳。与此同时,IP剧的热潮也在挤压“大妈剧”的生存空间,崛起的网剧则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年轻观众,“大妈剧”的全民时代已然过去。由此,“大妈剧”也逐渐扎主流的视野中“失踪”了。
当然,“失踪”只是一种假象。《娘道》《小娘惹》这些作品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分众时代升级的“大妈剧”更加不容小觑。
垂直化还是合家欢?
回顾以往的大妈剧爆款,大多是翻拍或模仿韩剧,现代都市的情景,豪门家族的恩怨,充满了浓郁的“韩风”。
相比之下,郭靖宇的作品更具中国特色,《娘道》以“孝道”为核心,讲述普通母亲柳瑛娘的“为娘之道”,《小娘惹》虽以新加坡的“娘惹文化”为场景,但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仍然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而在此之前的《铁梨花》、《红娘子》、《打狗棍》到《勇敢的心》、《大秧歌》,主题都离不开“忠孝节义、传宗接代”。这些文化元素,明显更贴近中老年观众的口味。
与此同时,郭家班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剧集的品质,不论是剧情节奏、服装道具、拍摄镜头还是演员演技,整体都算中上制作。再加上郭靖宇专注深耕传奇剧的制作经验,故事的处理也更为老道。简而言之,《娘道》《小娘惹》的成功是郭靖宇一贯接地气的中国传奇的又一次胜利,也是中老年市场精品化定制“大妈剧”的胜利。在当前更加注重讨好年轻人,中老年观众的审美需求被忽略的市场趋势下,郭靖宇的坚守及其作品的成功值得反思。尤其是天然亲近年轻人的视频网站日渐成熟的情况下,电视端内容一味“年轻化”只会继续流失核心的中老年受众,如此无异于自毁长城。
当然,精准的受众定位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讨好,迎合中老年观众的同时并不代表要对年轻观众弃之如敝履,而需要保留可产生代际共鸣的空间。《娘道》所遭受的批判即是如此,剧中“我这条贱命算什么,一定要生出儿子”的台词,女主角重男轻女的所谓“母爱”,遭受婆婆、妯娌百般刁难却“卑微到尘埃里”的生活态度,都与当下的主流的现代价值观相去甚远,也难怪年轻人会觉得剧中充满着迂腐的封建三观。与中老年观众达成共谋未必需要复兴文化“糟粕”,那并非是引起其共鸣的关键所在,相反,这却可能让陪父母看电视年轻人难以忍受、如坐针毡。
另一部“大叔剧”《三叉戟》在这方面值得借鉴,一方面,它以中老年警察重返一线焕发职业青春为主线,关照了父辈们关于中年危机的人生思考,另一方面,剧中崔斌、崔铁军父子之间关于二次元文化的弥合代沟的过程,也映照了当下许多代际问题的现实。因此,不论是中老年观众还是陪爸妈看电视的年轻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以中老年观众为主定位,同时具有“合家欢”气质的作品,正是让年轻人对“大叔剧”“大妈剧”改观,填补两级分化式评价的最好尝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李秋霖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k_BNn-p0J_XTkSclqCTxiA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open.6pian.cn/news/7143.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