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享有权益
积分奖励计划
下载视频源片
工具免费体验
视频制作工具
视频工具
音频制作工具
音频工具
图片设计工具
图片工具
视频制作
其他
牛片APP
APP专属功能
邀请认证

你尚未认证为创作人或影视公司,认证即可享有:

电影《囧妈》剧本评估报告

2020-03-30 16:55 发布

幕后 | 导演制片


编剧工厂”剧作指标技术鉴定结果


基本信息

摘要:维基·金(美)说:结构即人物;《虎豹小霸王》的编剧威廉姆·高德曼说:“剧本就是构建结构。”本文将通过世界主流的“好莱坞经典戏剧结构”——三幕剧剧作法(悉德菲尔德),结合布莱克·斯奈德的节拍点理论,林恩·施密特的人物原型及英雄之旅理论;荣格的“四位一体”人物原型及相关编剧心理学理论,乔治·波尔蒂的三十六种戏剧情境理论以及斯坦利·D·威廉斯的故事的道德前提理论,对电影《囧妈》的剧作进行全面分析,借以剖析工业化编剧方法的规律与法则。(阅读本文前请确保已看完以上电影作品!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新导演和他们的作品不断刷新院线票房记录和收获良好的口碑,我们越来越发现观众对好故事的强烈需求,因此,国产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也有了一个跨越式的递进。类型电影作为故事呈现的主要形态,越来越受到电影创作者的重视,并在全行业内得到长足的发展。


“编剧工厂”近年来,持续关注国产电影的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具有影响力的国产电影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及技术分析,发现国产影片具有越来越类型化的趋势,创作者逐渐走出了沉浸在自我世界,表达一些极端情绪的所谓“艺术电影”的怪圈,开始了解故事是通过与观众合作来进行讲述的,并需要表达一个普世真理情感的道理,那种只管自己表达,不管观众感受以及轻视观众审美,认为观众傻的创作观念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摒弃。


目前中国的类型电影尚处在“粗放”阶段,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在国内票房不俗,口碑不差的影片,在“编剧工厂”的技术评分中只有6分左右,刚刚及格。我们想说的是国产电影不是只有6分的及格水平,而是已经能够达到6分的及格水平,我们需要用不一样的维度来看待国产电影的发展。


现在在“编剧工厂”的打分体系中能够及格的电影,基本都能在国内取得较好的口碑和票房,那为什么这些电影仅仅达到及格水平呢?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创作者和作品不够好,而是国产电影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达不到在剧本创作和电影制作中的“精密化”。国外电影的剧本创作动辄3年,投资动辄上亿美金,他们在剧本的精密化程度和投资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甚至在剧本创作中还有剧本分析师剧本医生以及“精算师”的加持。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电影创作者已经具备较完整的电影工业思维和类型化思维,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资金,便能创作出更精良的作品。


通过电影《囧妈》的技术分析,发现我们的电影编剧已经具备极为良好的类型电影创作水平,能够完整且熟练的运用剧作技巧创造精彩的故事,也能够提炼普世统一的道德前提,并创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及编织人物关系,但同时也暴露出我们从“粗放型”的类型电影创作走向“精密型”创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改进:

1.叙事和人物塑造中“只提及不展示”的问题;

2.如何将情绪化段落进行视觉化转化的问题;

3.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及主角缺乏主动性的问题;

4.对剧作原理的“精密化”理解和掌握问题


类型电影是有格式的,这是我们通向观众观影心理的通道,就像音乐是有音符的一样,这些看似框住你的规则,才使得你的想象力得以插上翅膀。


未来可期,编剧工厂也会本着协助更多具有类型化和工业化思维的电影创作者,提供电影编剧更精密的方法和原理,共同携手推动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发展。


基本信息分析


电影片名

,本义为“光明”,现在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尴尬、困窘、无语”之意。《囧妈》比较直接呈现了“妈”的视觉意象,凸显了影片的情绪、基调、风格,同时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表达感情上的内容,我们能够大致猜测到这是一个关于“母子”的故事,但影片片名较难凸显故事在视觉上的内容以及故事类型。


影片类型

影片类型倾向于金羊毛类型,这一类型基本议题是: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路途中了解自己。在徐伊万陪母亲前往莫斯科演出的旅途中,他更加了解自己,也懂得了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和控制的道理。即便母亲最终没有实现愿望,对于徐伊万的改变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改变徐伊万的成长并不是来自于最后妈妈站在莫斯科红星剧院舞台上的演出,而是这一路与母亲相伴的道路。显然妈妈最后的演出,从事件本身对主角的影响力来说,也不是一件足以推动主角改变的事件,因此影片较为合适在旅途中改变人物的“金羊毛”类型。

该类型有三个基本元素:(1)一条“道路”——徐伊万陪母亲前往莫斯科演出的道路。(2)一个“团队”——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组成的母子团队。(3)一种“奖品”——?。


如果影片选择“金羊毛”类型,还存在一些类型上的缺失,问题出在主角的戏剧性需求即情节点1构建的目标上。根据“金羊毛”类型的要求,主角在情节点1处,必须构建一个能将主角送上一条道路的需求,这一点《囧妈》做到了,但这个需求还应满足的要求是,必须是一个关于“金羊毛”的需求,即主角必须建立一个夺取“金子做的羊毛”的需求一个人人都想得到的目标)。如果我们把妈妈成功演出看成第三幕的“金羊毛”之争,那就意味着情节点1处,主角徐伊万必须建立的需求即为帮助妈妈实现演出的愿望。那么可以将需求建立在此吗?影片的选择显然就是这样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对于徐伊万要帮助妈妈去莫斯科实现愿望这个需求,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这个需求建立的必要性,即妈妈要到达莫斯科参加演出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徐伊万解决?答案是火车到达即可演出,无旅途困难。那么徐伊万必须陪母亲前往的困境何在?有人会说不放心。注意,不放心只是一种情绪状态,在叙事中无法形成视觉呈现和情节联想。

其次,徐伊万在情节点1处是否已经明确必须帮母亲实现梦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呢?注意,建立“金羊毛”目标,意思是主角对这个需求完成的意愿就像去寻找“金子做的羊毛”一样,渴望而必须,如《阳光小美女》必须要参加选美比赛,抑或《中央车站》中,心生愧疚又被逼的无家可归的中年女人必须要完成送小男孩回家的愿望,那徐伊万对于送母亲参加演出表现出了这种渴望且必须吗?答案是没有,那么就意味着这个“金羊毛”目标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也就无法达到该类型三个要素中的第三个要求,即一种“奖品”,奖品即为“金子做的羊毛”,“金羊毛”的需求都没有建立起来,如何得到金羊毛的奖品呢?

注:图源《中央车站》

主人公徐伊万陪母亲没有明显的必要性,且徐伊万也并没有强烈的意愿要帮妈妈实现愿望,那徐伊万必须陪同妈妈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这一点是一个硬伤,以至于编剧在处理徐伊万在集宁下车,又在最后一刻回到车上的这个决定时,无法将人物的行动和目标通过事件展现出来,仅仅通过徐伊万看到传单思虑再三的情绪展现主人公的这一决定,显然力度不够,动机不明。这应该是编剧意识到但又无更好方案的无奈之举。问题就在于对类型的功能要求贯彻的不够精密。注意,主人公的情节点1需求不能构建在陪妈妈去莫斯科演出上,如果将“金羊毛”设定为此,会导致主角在第一幕就已经觉醒,那还需要这段旅途改变什么呢?所以,结合以上要素的推敲,该处情节点1的需求必须绑定在与妻子及暖霸之争的情节上,既能够很好的解决类型的要求,又能够更好的处理暖霸这条看似让主角行动极为尴尬的现有情节设定。

当然,影片也可以往伙伴之情的类型上设计。这一类型的基本议题是:我的生活因你而改变。所有的故事都与改变有关,通常来说,一个主人公被一个关键时刻或事件所改变,但该类型的影片中,改变主人公的是一个人,即改变徐伊万的是母亲卢小花。


影片中,伊万以“爱”为名想把妻子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最终导致夫妻关系破裂,他通过母亲与自己的对抗,终于认识到爱不是控制与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每一个个体,而妈妈也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伊万已经是一个大人,两人相互改变了彼此的观念。


要符合该类型,必须达到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1.一个“不完整的主人公”——徐伊万的“控制”和“索取”是导致离婚以及与母亲冲突的根本原因,也是主人公的缺点和需要成长和改变的地方。


2.一个“伙伴”——即母亲。伙伴需要对主人公的不完整性作出补足。母亲对伊万的控制,让伊万明白了自己以往对妻子的高标准是错误的,从而改变自己。但母亲身上需要展现什么样的特质是徐伊万所缺失的呢?徐伊万需要通过和母亲在路途中的相处,将母亲身上的什么特质整合到自己身上,从而得以改变呢?显然母亲能够帮助主角改变的这一特质在影片中也没有清晰的呈现,那么我们从结尾看看母亲的特点。


在伙伴之情的类型中,第三幕改变主角的必须是伙伴,那么我们回顾一下第三幕伙伴做了什么?这个与主角共同完成的行为,能否改变主角“控制”和“索取”的缺点呢?第三幕中,母亲完成了夙愿,终于站在莫斯科红星剧院的舞台上歌唱,这一行动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勇气”?“执着”?“信念”?“热爱”?似乎这一行动所带来的启示,都很难让一个“控制”和“索取”的人从中学会“爱”和“给予”。如伙伴之情类型的代表作《绿皮书》,白人司机正是通过黑人钢琴家在第三幕中敢于冲破阶层和世俗偏见,为黑人群体免费演奏音乐从而获得身份认同的启发,让这个曾经歧视黑人的白人懂得了要尊重和善待与自己“不同”(身份)的人,白人的这个改变并不是来自于在黑人酒吧演出这一事件,而是做这件事的“伙伴”,是伙伴改变了主角。

注:图源《绿皮书》

3.一个“复杂的情况”——这个复杂情况可以包含个人或道德的观点。徐伊万母子因为个人观点的争吵,导致母亲弃车出走,这一看似分离的情节设计,实则让母子结合的更加紧密,影片具备“复杂情况”构建的情节基础。


因此影片要想设计成“伙伴之情”类型,需要重新调整母亲的人物设定及第三幕的高潮事件设定,以符合人物转变的特点,并且在第二幕要始终将冲突和事件集中在母子之间。如按此类型调整,影片会有较大改动。


两个类型判断和选择的基本出发点在于:“金羊毛”类型是让主角伊万因为“旅途”而改变;“伙伴之情”类型则让徐伊万在旅途中因为“母亲”而改变。同样的故事,两个类型的情节设计侧重点则截然不同,影片更为符合和适合“金羊毛”类型。


道德前提

《囧妈》诠释了一个“控制与索取导致误解与分离;接纳与给予带来爱与和解”的故事。故事第一幕张璐控诉主角一直在试图改造自己,这已经成为了夫妻之间最大的问题,并且让他们争吵不休,最后面临分离。而徐伊万也一直生活在被母亲掌控的世界里。影片根据道德前提建立了一个在生活中被控制也控制别人的主人公,这与《疯狂动物城》中生活在一个充满偏见但自己也对狐狸存在偏见的世界里的兔子相似。两部电影都能紧紧围绕道德前提建立人物及人物关系。电影的结局,也能围绕“控制与给予”的主题完成人物间的改变与成长。

注:图源《疯狂动物城》

徐伊万在第一幕的生活中被“控制”也“控制”他人,而进入第二幕,徐伊万在集宁重新上车,决定陪母亲完成莫斯科演出后,主人公应跌入一个与第一幕完全相反的“颠倒的世界”,正如《疯狂动物城》兔子身处偏见的世界,但在建立48小时破人口失踪案的需求后,虽然他的世界依然是偏见的世界,但小兔子却不得不与狡猾的狐狸保持信任,才能破案,兔子就此跌入“颠倒的世界”。特别提示:构建“颠倒的世界”是情节得以发展,人物得以转变,故事精彩有趣的核心技巧,因为由此构建的“二元对立”才真正激发了影片中人物的内在冲突和故事的戏剧性。

再看《囧妈》是否构建了“颠倒的世界”?伊万决定陪母亲去俄罗斯,他在火车上依然生活在一个被控制的世界中,妈妈更加紧密的进行生活的控制,而是什么让徐伊万跌入一个不得不“给与”的“颠倒的世界”呢?是这列K3火车,徐伊万已经身处其中,并且必须要陪母亲去参加演出,因此他本身的这一目标就是一种“给予”的行动,影片具备搭建“颠倒的世界”的基础的,也构建了基本框架。


《囧妈》较为难得的提炼了明确且唯一的普世的道德前提,并首尾呼应的贯穿全片!但编剧在进行情节设计和搭建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两个与道德前提相关的问题,未能很好的得以解决:


1.影片仍有较多的情节偏离道德前提设计,尤其进入故事的第二幕,部分设计变成了为搞笑而设计的情节,例如:“爬火车”,“遇到年轻的情侣”等情节。特别提示:影片的所有情节都应围绕一个唯一且明确的道德前提进行构建,所有情节均吸附于道德前提之下,这样故事的结构和主题的表达都更加的完整统一,不至于松散。

2.影片建立的“颠倒的世界”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出在情节点1的需求建立上,由于没有处理好徐伊万为什么不得不陪母亲前往莫斯科,注意,此处的心理动机不能简单粗暴的处理成担心母亲,良心发现之类的情绪性原因,因为一旦如此,主角其实就提前觉醒,就难以构建基于不得已的目标而被迫与母亲同行,这种被迫同行,才能够更有效的展现徐伊万被迫进入必须“给予”的“颠倒的世界”。


另外,问题还是出在母亲乘车一路前往莫斯科无法激发观众的“生活经验”和“大脑影像”能够补偿和联想的必然困境,这就使的徐伊万在第二幕中失去了主动性,他并不能主动的展开行动,而只能被动的遭受着妈妈的“控制”,这也大大影响了“颠倒的世界”给主人公带来的被迫“给予”的效果,因为行动缺乏主动性,所以主角第三幕的改变就显得不够充分,只能更多的依靠情绪和状态激发主角的改变。


人物原型

徐伊万的人物原型是商⼈。编剧较为准确的运用了这一人物原型的特征塑造和构建了徐伊万的人物形象。


商⼈过度关心他的事业。他能够规划好⾃己的职业道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这是他的本质和活着的意义,他从不浪费时间、精⼒:徐伊万事业至上,忽视生活,使得他的家庭和生活均处在急需改变的边缘。这一特征构成了徐伊万与妻子张璐的冲突核心,也是徐伊万无法了解母亲的根源所在。


成功是另⼀大动⼒,他会尽⼀切努⼒来得到晋升; 他害怕失去⾃己的事业,沦落到为谋⽣而找工作:这就是在影片开始时,设定徐伊万事业成功的人物原型依据,徐伊万并不是一个为谋生而工作的人,这一点也符合商人原型的要求,他是基于对成功的渴求和对事业的迷恋,如果他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他人物性格中的不安全感和害怕就会出现,这也成为了设定徐伊万为什么要抓住暖霸专利的心理动机。

骄傲⾃⼤,对他来说竞争是种乐趣,被攻击时,会选择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面对妻子张璐放弃国内市场,看似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为何徐伊万依然契而不舍的阻挠呢?这一行为正是来源于商人原型特征中喜欢竞争的特点,骄傲自大的徐伊万,面对妻子提出离婚,他选择以牙还牙,即便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也在所不惜。


他对⽣活没有热爱之情,有时会显得缺乏同情心, 建立亲密关系和长时间彼此陪伴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徐伊万不懂生活,也不关心其他事物,所以他在一开始并不希望陪母亲前往莫斯科,而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注意,情节点1处,徐伊万在集宁也不应该是因为领悟了陪伴的道理,主动陪伴母亲,人物的性格不会在看到一张传单时就轻易改变,编剧应该沿着徐伊万“认为建立亲密关系和长时间彼此陪伴不过是在浪费时间和精⼒”的这一性格特征,重新构建这个重要的戏剧性需求,不要让人物性格出现跳跃或突变。

商人不善于表达情感:徐伊万爱自己的妻子,他想要挽回妻子,但他选择的方式是用离婚协议书来牵制张璐,让助理去偷盗张璐的标书,甚至把暖霸的专利免费送给JLD公司,只是为了不让妻子在美国发展。他也爱自己的母亲,否则也不会雇佣阿姨照顾母亲,只是他不知如何通过自己向母亲和妻子表达内心的情感,这也是商人的人物原型所致。

人物原型不仅可用来塑造人物,设计情节,还可用来检验与影片的道德前提是否吻合。《囧妈》的道德前提为“控制与给予”,我们可以检验一下,这一道德前提是否与伊万“商人”的人物原型特征相一致?


商人工作至上,缺乏同情心,他们需要学会做⾃己,⽽不是用⼀堆⼯作和活动来使⼼灵变得麻木,这段被迫陪母亲前往莫斯科的旅途,将唤起⼀些“商人”徐伊万想用工作狂的⽣活方式压抑住的记忆和情感,让他学会表达情感,学会将更多的情感给予家人。因此,影片中将这一人物的改变用给母亲一个拥抱的方式体现,既能够准确体现人物原型要求——人物需要学会表达情感,又符合东方人含蓄内敛的集体共性,体现了编剧对生活和中国文化的细致观察和思考。


由此可见,徐伊万“商人”的人物原型所需改变与影片的道德前提是吻合的。


四位一体

对手在功能上必须具备激发主角困境并持续为主角提供障碍,且在第三幕完成与主角一对一对决的要《囧妈》中主人公的对手是母亲卢小花。卢小花迫使徐伊万无法前往美国破坏妻子张璐的谈判,还不得不踏上前往莫斯科之旅,正因为这段路程,徐伊万不断遭遇来自旅途和暖霸事业的阻碍和困境,在第三幕高潮部分,伊万帮助母亲实现演出心愿并勇敢给母亲一个拥抱,完成主角与对手之间的一对一对决,伊万最终明白了——爱是给予而不是索取和控制的道理,人物得以成长和改变。对手功能设计的较为清晰明确。

该片的“情感线人物”更适合设计为母亲卢小花,而妻子则较为适合设计为“爱的兴趣”。特别提示:主角与“情感线人物”的故事构成影片的“B故事”,这就意味着《囧妈》的“B故事”为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之间的故事,那么为什么不能将“情感线人物”设定为妻子张璐,将“B故事”设计为与妻子“暖霸”之争的故事呢?


编剧必须首先跳出将“B故事”做在与“妻子”上的误区,因为如果将妻子设定为“情感线人物”,显然“B故事”即为暖霸和妻子的故事,从功能要求上来说,第三幕的结局就必须闭合在“情感线”上因为“情感线”(B故事)闭合才是一部电影的真正高潮。那么试想,这部电影真正的高潮是应该与妻子还是母亲呢?显然放在母亲身上更感人,影片的编剧当然清楚这一点,否则片名就不叫《囧妈》,而叫《囧妻》了,并且电影的结局也的确落在了与母亲的情感上,这是因为编剧深知,这部影片讲的是母子的故事,更能打动观众的情感也必定在母子的故事上。如果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那么反推回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情感线人物”(B故事)一定是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的故事,这样,妻子张璐则只能承担“爱的兴趣”的功能。

另外,“B故事”如果处理成妻子暖霸之争的故事,那么第二幕就需要不断围绕徐伊万和张璐展开,但主角又身处与母亲同在的火车上,且故事本来就是关于母子间的故事,我们为何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的将“B故事”放在角色难以形成直接对立和冲突的妻子和暖霸身上呢?

由于情节点1的需求设定问题又引起了一系列其他问题。因为主角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心理动机支撑其行动我们就无法构建“四位一体”中始终引导主角走向改变的“智者”,因此,徐伊万的行为在整个故事中都缺少“智者”引导下的合理性。


认同危机阶段

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呈现了不同的与必须解决的“规范冲突”。“认同危机”是一个人自我经历重大改变和转移的一个阶段。它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规范冲突”作为核心,而每一次认同危机的解决,对于个体的认同都会产生一次重要的影响。个体被认同危机激发,变得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力量。


《囧妈》的认同危机阶段属于“信任 VS 不信任”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物常是有阴郁性格的典型人物,他曾几度历经难关,不愿为别人付出,无法信任他人,角色只有克服不信任感,才能解决认同危机。他必须相信其他人,并允许自己信任别人或接受一个无私的理由,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学会了信任,爱和关心别人。


故事主要展现徐伊万和卢小花母子间信任与不信任的认同危机,影片较完整构建了母子通过一路的旅途使彼此得以信任的转变过程,到高潮部分,伊万终于给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来呈现这一转变,通过与母亲之间危机的解决,徐伊万也解决了与妻子之间的信任危机,并最终学会了信任,爱和关心别人。


心理防卫机制

在角色性格中添加防卫机制,将为他们的性格增加心理深度。当主人公说出一些有口无心的话,做出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并且行为方式是违反当时直觉对情况作出的反应时,他们就变得比较复杂。


《囧妈》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反向行为——善变的(女)人”。这一心理防卫机制表现为,角色借着强烈的对抗来展示反向行为,暴露他最深层的欲望。伊万打算借着离婚协议书来牵制张璐,这一反向行为,暴露了伊万不愿意和妻子分开的潜在欲望。

在最极端的反向行为里,角色被他扭曲的欲望,纠结到一个使得他想要毁掉自己最爱的事物的地步,影片《囧妈》也有类似的情节设计。为了挽回妻子,伊万做出了更为极端的反向行为,免费给JLD总部提供暖霸的技术支持,来使得张璐入驻美国市场的计划失败。伊万所有的计划,都是在掩饰他内心渴望与妻子破镜重圆的欲望。故事在处理徐伊万与妻子的关系和事件时,较完整准确诠释了这一认同危机阶段的要求。


但在处理与母亲的关系上,由于主角失去了像阻止暖霸合约这样主动且具有行动性的目标,因此无法在与母亲的关系中体现这种“反向行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徐伊万在第二幕与母亲的关系中非常“被动”。


英雄之旅

《囧妈》的英雄之旅偏向于“男性英雄之旅”。伊万和妻子张璐一同创办了拥有暖霸技术的专利成果,他的“社会期望”已经脱离了“养家糊口”的阶段,上升到了“好好表现”,他不再为生计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社会声望而奋斗。全片中徐伊万事业成功,并为了与妻子争夺暖霸专利展开的一系列行动都始终沿着主角追求社会名望的“好好表现”的“社会期望”相联系,这一英雄之旅的特征也与“商人”原型相一致。

伊万的“觉醒点”,出现在情节点2的位置,即伊万背着妈妈在冰河上奔跑却依然错过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面对妈妈决定放弃梦想的想法,伊万却坚定的要帮助妈妈实现梦想。此处伊万觉醒,伊万作为“商人”的人物原型,在此处应该学会表达情感,给予家人更多的“”。


节拍点对比分析


第一幕 建置

1.开场画面

规则:1.设定基调,情绪,风格;2.电影是关于什么的?


分析:影片的开场用了一组照片,展现了主人公伊万与妻子一路创业到走入婚姻的甜蜜过程。这组充满励志及幸福感的照片与酒瓶满地,蚂蚁“横行”的脏乱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影片的开场画面常常需要用一个“事件”来进行展现,但该片导演和编剧不仅通过几张足以展现“决定性瞬间”的照片,在短短1分多钟的时间里,就将主人公伊万和妻子复杂的前史叙述的清晰明确,并且还能通过与环境的对比形成反差,构建场景内的戏剧冲突,使观众通过自身“生活经验”的补偿完成对影片情绪和气氛的“移情”,足见影片创作者有着扎实的影像驾驭和构建冲突的能力。影片也较好的奠定了一部探讨家庭关系的“家庭剧”的情绪,基调和风格,观众期待着观看一个处在糟糕的家庭关系的主人公如何改变的故事。

但对于一部电影的开场画面而言,首要任务就是传递给观众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观众由此了解影片的基调,情绪和风格,并沿着这一设定进行观看。问题来了,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呢?是关于创业和“夫妻”情感的家庭剧吗?由于编剧从一开始就模糊了影片是关于“母子”关系的家庭剧还是“夫妻”关系的家庭剧?或者说过于“贪心”的想要两者兼顾,导致了整个电影的致命问题即为“母子的故事线索”和“夫妻的故事线索”在影片的整体结构中始终无法相互融合,互相干扰。相信这个问题应该也是一直困扰该片编剧的一大难点,而问题的出现首先在开场画面的设计中就已经留下隐患,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扩大,无法调和。


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影片中四位一体的功能型人物设定


2.主题呈现

规则:在结构扎实的剧本中,前5分钟里就会有人(配角)提出问题或做出陈述(通常针对主角),而这些正是主角缺乏的。那个人(配角)跟人生自然的,本能的,原始的一面有较多联系,他会与影片中的主人公交谈(这个人物会说“骄傲会导致挫折”,“家庭比金钱更重要”之类的话),主人公并不知道谈话内容对他在影片中的角色延续极为关键,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编剧将在这个位置第一次有机会提出问题或做陈述,暗示电影主题。


分析:影片准确的在前五分钟出现了道德前提的表述,张璐告诉伊万:“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中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这便是影片的主题表达,即这是一个关于:控制与索取导致误解与分离;接纳与给予带来爱与和解的故事。正如哈文在李咏离世时所说:“过去的自己,最愚昧的地方,就是把大好的时光,浪费在争吵和解释,抱怨和指责,控制和索取上。恰恰忘记了,生命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是自由而丰盈的去爱,是忘我而真诚的去给”,这正是一个普世的道德前提,影片较为明确的提炼了这个关于“控制”和“给予”的普世情感,为影片的表达和情感升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另外,这一主题在“母子”和“夫妻”的线索中均体现的非常明确,确保了影片的整体结构有较为统一且清晰的道德前提。


3.铺垫

规则:通过呈现一小段主人公日常生活,建立主角的短期目标,揭示主角不公平伤害和潜在危险。我们把主人公在开场面对的状况称之为“停滞等于死亡”的时刻,意思是主人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也可能自己没意识到),如果主角不试图改变(停滞在这一时刻)这一现状还不如去死。这就意味着,任何电影的开场画面都要展现一个身处困境的主角,不能出现“三无”主角,即:无缺点或缺失;无困境;无欲望。

电影的前10分钟,要完成三件事情:

1.主角是谁:必须紧紧围绕着主角的三维立体生活展开,即建立主角3P生活——职业生活(工作),个人生活(家庭及朋友)及私生活(独处),是告诉观众谁是主角并了解主角的好时候,也要为后面做好铺垫。主角要出现在正常生活(规律生活)中,平淡如水,但危机就隐藏在背后,所以生活在被转变前要描述好平静。

2.戏剧前提是什么: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告诉观众世界是什么样的。

3.戏剧情境是什么:围绕故事(世界)的戏剧性的状况是怎样的。

故事的引发事件出现;设定故事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首次展现过往创伤给主人公的痛楚。必须向观众显示什么是英雄缺少的东西,这些主角缺少的东西将会在剧本中爆炸,打开主角的头,并治愈他。同时,我们也要给观众“喜欢”主角的理由。人物不一定非要可爱,但要将人物置于冲突中,人物的动作要充满特点,可信。开场往往与终场相反(相呼应)以凸显主题(故事都是关于改变的)。


分析:铺垫部分首先要建立主角三维立体生活(即3p生活)。影片从主角徐伊万的“个人生活”开始塑造,通过一段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徐伊万是一个事业成功但婚姻失败的小老板,正与妻子离婚并面临着共同开发的暖霸的知识产权之争,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对伊万的家庭,职业状况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展现了人物在情感上处在一个“停滞等于死亡”的时刻,故事的“引发事件”出现,徐伊万的短期目标建立。

为了阻止妻子将暖霸的知识产权带到美国发展,徐伊万准备和表弟(助理)郭贴前往美国阻止妻子张璐,但却发现护照放在妈妈那,这一情节可作为主角的“个人生活”中的朋友关系的塑造,但该情节似乎做成了一个为连接叙事而设计的“过场戏”,该情节既有塑造“个人生活”的倾向,也有塑造“职业生活”的倾向,即展现上下级的关系。这一情节设计的问题在于,没有将叙事的连接放在人物的塑造中构建,而仅仅为了连接叙事牺牲或减弱了对人物的塑造,这导致了我们常常会出现这种功能不够集中和明确的“过场戏”。

接下来编剧继续设计了一个展现主人公徐伊万“个人生活”的事件,徐伊万来到母亲卢小花家,发现房门紧闭,母亲已登上前往莫斯科的火车,徐伊万登上火车与母亲一番争执后拿上钥匙准备回家取护照,通过这一事件我们了解了徐伊万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影片至此完成了对主角徐伊万的人物塑造,从时长来看,铺垫部分12分钟结束,节奏准确。


但整个铺垫部分对人物的塑造问题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铺垫部分应该构建主角的3p,即主角职业,个人和私生活三个层面,但该片的人物塑造,通过多个事件,仅仅完成了主角“个人生活”这一个维度的塑造,人物塑造不够完整立体。影片缺少对主角徐伊万“职业生活”的塑造,注意人物塑造需要“展示而不是提及”。例如电影《白宫陷落》的开场,主角是一位总统的贴身保镖,如果我们只是提及,很快就可以通过主角与总统的交谈将这一职业特点构建起来,那我们看看影片是怎么展现的呢?影片通过一个事件——总统即将出席一个外事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展现了主人公保镖与总统打拳击;难以选择佩戴什么耳环的总统夫人听取保镖的意见;总统的儿子要求乘坐保镖的车出发三个动作性事件,不仅仅让观众知道了这是一个总统的贴身保镖,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这是一个与总统一家关系极为亲密的贴身保镖。观众感兴趣的不是知道他是一个“贴身保镖”,而是想要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贴身保镖”。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这种用视觉性动作“展示”和“塑造”人物的能力,让“总统即将出席一个外事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这一事件,具备充分构建人物“职业生活”的功能,否则就会出现《囧妈》的情况,在一个事件中不能完全构成人物的“个人生活”,于是还要增加一个事件继续构建人物的“个人生活”。我们的问题出在:第一,没有为人物的塑造选择好典型环境,以至于人物不能集中构建其次,过于依赖台词,误以为谈及了就等于塑造了,对“人物需要展现而非提及”的要求理解不足再次,用视觉性动作和事件进行转换的能力尚需加强

注:图源《白宫陷落》

修改建议:首先,可将与妻子张璐争吵的环境从家中调整到与暖霸有关的职业工作场所,因为妻子也是共同开发者,因此较为容易将两人的冲突以“职业生活塑造”的方式进行呈现,这样观众会对暖霸产生更为清晰的印象,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两人共同创业的过程。让郭贴这一人物在徐伊万的“职业生活”中登场并进行塑造。有人会说,在家中,两人不是也一直在谈论暖霸吗?更换场景似乎区别不大。特别强调:电影是视觉艺术,叙事需要通过典型环境,典型道具和典型人物来进行呈现,叙事更需要展现而不仅仅是提及,这是视觉化的电影艺术与文学的根本区别我们的电影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依赖于台词说,而不进行视觉展示。

其次,将“回家发现妈妈已经离开”的情节设计为徐伊万的“私生活”,展现徐伊万独处时的人物内心,因为在铺垫部分,我们缺少了对徐伊万内心的了解,因此影片后半部分,徐伊万说自己是因为不想离婚所以拒绝合同的情节就显得突兀,如果利用这一事件,展现人物的心理防卫机制,即反向行为,让观众了解主角就是一个在生活中习惯反向行为的性格特征,我们会更加为母子,夫妻关系不能愈合而揪心,注意:有些人物特征并不需要作为悬念,而应该尽快交代给观众,会有更好的叙事效果,也增加了观众的期待。现在设计成徐伊万进不了家,门上有两把锁的情节没有人物塑造的意义,徐伊万进家后发现妈妈的梦想和正在火车上的信息,会更有塑造人物的空间。


接下来徐伊万与母亲的“个人塑造”设计的较为清晰准确,结合与妻子张璐的感情困境,影片向观众展现了主人公缺少的东西——爱和家


影片在铺垫部分还缺少了一些功能构建:1.没有能够建立主人公不公平的伤害和潜在威胁;2.未能展现过往创伤对主人公造成的痛楚;3.未能展现观众“喜欢”主角的理由;4.故事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建立的不够清楚


观众需要“认同”和“喜欢”一个主人公,才愿意看他的命运遭遇,愿意与其同喜同悲。注意,这种“喜欢”和“认同”不是“耍宝”,即便主角是坏人,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个“坏”的理由,并认同或同情他。《囧妈》在人物塑造上,由于缺少了对徐伊万不公平伤害和过去创伤对其造成的痛楚,也没有设计徐伊万做一个让观众“喜欢”的行动(观众的“喜欢”也可以是同情主人公),因此,人物的构成缺少了观众的心理和情感的认同,减弱了观众对人物的期待。我们看看电影《疯狂动物城》是如何设计观众“喜欢”兔子的理由的。影片在“个人生活”的设计中,安排了兔子遇到了抢票的狐狸,兔子虽然敌不过狐狸,但还是凭借机智为其他兔子抢回了票,这一情节没有单独设计,而是放在塑造与父母关系以及朋友关系的“个人生活”中用一件事构建起来,由此我们看到了主角勇于助人的品质和聪明机智的特点,而不会觉得他是一个妄想家,只是空谈自己想要成为警察的“梦想”。《囧妈》需要在铺垫部分设计类似这样能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并喜欢上徐伊万的事件,并且还必须放进“3P”事件之中来构建,不能单独设计一个独立的事件,使的故事变得散乱无序。

注:图源《疯狂动物城》

另外,故事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这个目标可以围绕“夺回暖霸”构建,但必须要与“去莫斯科”关联起来,这是全片设计的一个难点,因为该目标绝不能直接设定在去莫斯科上,但影片此处并没有明确故事目标,导致在情节点1处也就含糊而过,使得故事的内在驱动力不足,根源是从铺垫部分开始产生的问题,因在此处想清楚故事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使得徐伊万在集宁下车后,会因为此处奠定的赏金,赌注和故事目标而更好的建立必须陪母亲去莫斯科的需求。


如果影片的前10分钟,能够完整构建主角三维立体的生活,也能充分塑造人物的心理,那么会比现在单一的塑造人物有更好的效果。修改建议仅供参考,如果了解了故事设计的原理,还能构建出更为巧妙和准确的人物塑造方案。


4.催化剂(面临历险召唤)

规则: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次“剧烈打击”。催化时刻,粉碎主人公原来平静的世界,打破主人公所有生活的平衡。“新机会”被揭示,这个新机会有一个清晰,可定义的目的,而主角要实现这个目的。暗示主角某个内在问题,使用他这个原型的一些缺点——诸如贪婪,嫉妒之类,但主角不会马上改变。节奏加快,陷阱就位。催化剂一般情况下是一件事情(也可能是两件事),其设置既可以使人物向好也可以使人物向坏。人物激发出一个自觉的欲望和一个不自觉的欲望,两者应该相互矛盾。催化剂在观众大脑中提出了戏剧性的大问题并在观众大脑中投射出必备场景的影像。


分析:催化剂的设计有四种方式,分别是“随机型”和“有因型”。“随机型”包括天降鸿福型天降横祸型;“有因型”包括由主角作出决定导致由一个力量足以颠覆主人公的人作出决定导致

《囧妈》的催化剂采用了“二次催化”的方式进行构建,属于“有因型”中的由一个力量足以颠覆主人公的人——即妈妈卢小花的行为导致,此处为催化剂的伏笔事件。因为妈妈卢小花带走了徐伊万的护照,致使徐伊万无法去美国,他不得不上车取护照,这件事情并没有完全击碎徐伊万的生活,因为他拿到护照可以在下一站下车,继续美国之行,因此该事件是作为催化剂的“伏笔”事件进行设计的。注意,“两次催化”是剧作中的常用做法,影片使用的较为准确,也达到了将人物送入下一个节拍点“争辩”的剧作任务,徐伊万将在接下来火车到达下一站集宁的这段时间内陷入“争辩”,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是取了护照下车还是陪母亲去莫斯科?


5.争执(辩论)

规则:1.新人物和关系发展,拴链人物——对手,导师,爱恋对象或伙伴出现(若之前未出现)。所有主要的配角在这一阶段都应该登场,不管主角有没有遇到他们。

2.揭示“渴望”——主人公对他要走上的道路产生怀疑,做出一件承认挑战和一件否认挑战的事情。


分析:影片在这一节拍点,需要完成两个主要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塑造和拴链好“四位一体”的功能型人物及其它重要配角。母亲卢小花作为主角的“对手”和“情感线人物”,编剧立刻进行了塑造。故事通过火车开往下一站集宁的这段过程,充分塑造和展现了母亲卢小花的人物性格,我们知道了卢小花的职业,曾经的经历,也让徐伊万(观众)了解了母亲为什么一定要去莫斯科参加演出的原因。另外,配角人物助理郭贴和列车员的性格也得以交待。

第二个任务就是要构建角色“争辩”的情节,即设计一件主角“否认挑战”的事件和一件“承认挑战”的事件,为了能够准确的设计这两个事件,就必须先明确主角面对的挑战是什么?是争夺暖霸专利还是陪母亲去莫斯科?显然,主角面临的挑战是要不要陪母亲去莫斯科,编剧也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也准确的设计出了主角徐伊万“否认挑战”的情节,即到达集宁后决定离开。随后影片“承认挑战”的事件出现,即徐伊万决定上车陪母亲去莫斯科。

来看一下电影《星球大战4——新希望》(《星球大战》第一部)是如何处理主角在“争辩”处的“承认挑战”和“否认挑战”的关系的。该片与《囧妈》一样,主角也是先面临“否认挑战”,再决定“承认挑战”。欧比旺让卢克天行者一同前往义军基地,将“死星”设计图送交义军,遭到了卢克的拒绝,这便是“争辩”处主角“否认挑战”的情节,但编剧知道,主角必须要踏上这条旅程,主角必然要经历一件“承认挑战”的事情,无论这件事情是什么,都一定不会是主角突然觉得良心发现,同情义军的遭遇,造成性格突变,因此编剧设计了一件事,即卢克拒绝欧比旺后回到自己的家园,发现家园已经被毁,自己的亲人也全部被杀,这一事件激起了卢克对敌人的怒火,当然他也已经无家可归,主角顺理成章的踏上了将“死星”设计图送交义军之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囧妈》做出了“承认挑战”的事件设计,但这一事件尚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和状态,并不是一件动态的,可发展的事件,也没有沿着徐伊万人物性格统一性进行设计。

注:图源《星球大战4——新希望》

作为两次催化的电影,“承认挑战”的事件常常会被设计成同时具备“催化剂分晓事件”功能的情节也有一部分电影会把“催化剂”的分晓事件与情节点1重合)。《囧妈》的“承认挑战”事件是直接导致徐伊万决定去莫斯科的原因,因此该片“催化剂”的“分晓事件”较适合与“承认挑战”的事件结合,我们由此多了一个解决该难点的思考维度。根据“催化剂”的要求,该“承认挑战”的情节应该具备彻底击碎主人公生活平衡的作用,由此激起主人公恢复平衡的愿望。我们根据这一功能要求不难联想,能够打破主人公生活平衡的绝对不是去不去莫斯科,而应该是他的事业和暖霸问题,因此需要将去莫斯科与暖霸事件进行联系。主人公为什么一定要去莫斯科?那是因为这么做可以恢复他事业上的平衡,否则就说明对于事业,徐伊万更看重妈妈,那么徐伊万就不用改变了,他始终是觉醒的。这一与暖霸和事业有关的事件给主角提供了一个“新机会”,即陪伴母亲,了解母亲,最终得以改变,也同时激发出主角两个欲望,一个“自觉的欲望”——解决暖霸及事业上的危机,一个“不自觉的欲望”,学会爱和给予。

通过将“承认挑战”的事件与“催化剂”的功能要求相合并,我们不难做出以上情节设计的推理,如果编剧沿着以上推理,重新构想“承认挑战”的事件,相信很快就能找到巧妙的绑定和解决方法,并且我们根据以上分析,也不难看出在这一节拍点上的剧作问题——我们没能让催化剂激发出主人公两个欲望,混淆了主角需要有一个面对戏剧性困境的外部欲望,同时也应该暗藏一个足以使主人公改变的内在欲望,该片模糊和混淆了这两个欲望。特别说明,每一个合格的催化剂设计,都应该能同时激发出主角两个欲望,即一个自觉的欲望,就是主角明确要做的事和一个不自觉的欲望,就是主角并没有意识到但却是主角急需改变的事,即电影的道德前提


例如电影《末路狂花》,主角塞玛尔自觉的欲望是逃往墨西哥,不自觉的欲望是获得女性的觉醒,与男权世界抗争,争取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塞玛尔是在不得不逃往墨西哥的旅途中得以了解和找到自己不自觉的欲望,而徐伊万也应该是由于暖霸和事业造成的问题不得不踏上去往莫斯科的道路,而最终了解和找到了自己不自觉的欲望,即变成一个懂得爱和给予的人。

注:图源《末路狂花》

再从影片时长上看,第一幕结束时间为26分钟,而全片总时长接近2个小时,也就意味着,第一幕结束时间应该在30分钟左右,那缺少的四分钟少在哪呢?就是少在没有一件充分发展的“承认挑战”的事件。因此,主角徐伊万最终决定陪妈妈去莫斯科这一需求建立的合理性就成为了全片最大的硬伤,这个需求是整个故事框架得以成立的关键支点,而编剧在这个关键支点上缺少了设计和打磨,实在可惜!


6.情节点1

规则:主角被迫接受了“新机会”。主角经历的事件使他不得不确定一个目标,影片的主题世界扔到脑后,准备进入到第二幕中颠倒的“反主题”世界。(主角不能被引诱,欺骗,漂移到第二幕。英雄必须自己做决定。英雄无论如何,积极主动。)此处主角也可以不建立需求,但依然要被抛入颠倒的“反主题”世界,需求则应该在中点处建立。


分析:影片的情节点1,徐伊万明确了自己要前往莫斯科的需求,这个需求是主动的,也构成了一件事情,并且得以充分展现,最重要的是,这一需求还完成了将主角徐伊万带入“颠倒世界”的作用。徐伊万作为一个不懂给予的人,虽然在去往莫斯科的整个旅途中,他依然还是这样的人,他面对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人,他也不断遭遇被控制的困境,但这个需求却是一个迫使徐伊万不得不与母亲陪伴的需求,正因为不得不与母亲陪伴,但他又无法忍受母亲的控制,想要逃离,于是就构建起了一个“颠倒的世界”,这是极其可贵的地方,我们有太多的国产电影一路顺撇,一捅到底,毫无结构和冲突而言,而《囧妈》能够构建起“颠倒的世界”,就意味着人物拥有真正“两难”的困境,并且这个“颠倒的世界”还与影片的道德前提相统一

但情节点1仍然存在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该需求必须是一个主角不得不建立的需求,影片未能处理好主角建立这个需求的“不得已而为之”的逻辑,这个问题是从铺垫部分延续到争辩部分,进而影响情节点1的同一个问题。也是《囧妈》全片难以调和的硬伤所在。这一问题此处不需要解决,只要“铺垫”和“争辩”部分能够解决,此处迎刃而解。但总体上,影片构建了能够划分两幕,并完整搭建三幕结构的基础,并且在时间上也完成的基本准确。


第二幕 对抗

7.B故事——人物成长第一步,表达

规则:多数剧本中的B故事是“爱情故事”,同时B故事也是承载电影主题的故事。B故事起点跟助推火箭一样,有助于使原本非常显眼的A故事衔接幕更加平滑,仔细想想。你已设置了A故事,并使其发展开来,现在我们要突然跳到第二幕进入全新的世界,B故事说:“足够了,现在来谈谈别的事情吧!”这就是为什么切换镜头通常与A故事相符的原因…但两者范围是不同的。

B故事给了我们喘口气的时间,你必须有B故事,B故事不仅提供了爱情故事及公开展示电影主题的地方,而且给了编剧至关重要的A故事的“切换镜头”。在这里,主人公绞尽脑汁寻觅良策,独立应对或与他人合作,而往往主人公会在此阶段与这个”帮助”到主角学到人生经验的爱人、精神导师或者一个团体共同应对接下来的困境。


分析:影片的B故事是徐伊万与母亲卢小花之间的故事。影片此处充分展现了母子俩独处的生活。因为母亲的控制,自然让徐伊万感觉到无比痛苦,在餐车上,母亲的控制表现的更为极至,以至于徐伊万告诉母亲:“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中的儿子”。两人间的冲突准确的设计在了电影的道德前提之上,达到了该节拍点的要求,即从情感层面承载电影的道德前提主题)——控制与给予影片做到了A/B故事主题统一


8.游戏时间

规则:1. 新人物出场,大场面和激动人心的时刻,推高紧张度和提升节奏或故 事力量的行动迸发或情感强烈的时刻出现,出现“B故事+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设计。

2.主角开始朝着新的目的作出努力——通过他旧有的道德方式(道德缺陷)。

3.主角遇到第一个大障碍,并且跨过去。


分析:影片的游戏时间,基本做到了“B故事+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设计要求,并且主人公始终通过他旧有的道德方式展开行动以及对待与母亲的关系,他并没有改变,他想要逃离,编剧的设计基本准确,但仍有几个情节需要在顺序上作出调整和删减,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编剧设计了徐伊万想要换包厢的情节,他先后遇到了一个带着两个老人的男子和一对吵架的夫妻,徐伊万的计划失败,只能坐在走廊上过夜。这是一个“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设计。对手是谁呢?对手是母亲卢小花,是她激发了主角徐伊万的困境,使他不得不被迫与母亲一起前往莫斯科,因此徐伊万在旅途中遇到的困境,都是由对手激发出来,并由“对手代理人”完成与主角的对抗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情节紧紧围绕着道德前提进行设计,没有偏离主题的表达,主人公需要懂得给予,接纳母亲和妻子的爱,而此时的徐伊万是因为不愿与母亲相处才急于换包厢,但计划失败后的徐伊万只能与母亲同坐在一张下铺上度过一夜,这个彼此依靠的夜晚便是两人的“B故事”情节,徐伊万被迫与母亲靠近,实则两颗心开始渐渐走近,故事由此完成了第一个“展示对手力量+B故事”的情节组合。

紧接着出现了徐伊万在站台上接到郭贴电话并布置破坏张璐谈判的“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以及在旅途中徐伊万陪母亲买蜂蜜,拍照的“B故事”情节,这是“游戏时间”的第二个“展示对手力量+B故事”的情节组合。由于对手卢小花迫使徐伊万无法去美国解决暖霸专利问题,此时他不得不远程指挥郭贴进行破坏的情节,也是与“对手代理人”的对抗情节,同理,随后徐伊万陪母亲买蜂蜜和照相也是被迫使两人靠近的“B故事”情节。

“游戏时间”的第三组“展示对手力量+B故事”的情节组合是:郭贴被张璐救出,张璐打电话与徐伊万争吵,挂断电话后,徐伊万遇到了受到情感伤害的娜塔莎,两人互诉痛楚,娜塔莎作为一个新的“对手代理人”登场,紧接着编剧构建了一个母子单独谈话的“B故事”情节,母亲怀疑娜塔莎是坏人,两人就信任问题产生争执,谈及小阿姨香香的问题,这依然是一个相互控制的问题,这个发生在“B故事”上的争吵,依然紧紧围绕着道德前提而设计

“游戏时间”的第四组“展示对手力量+B故事”的情节组合是:娜塔莎与徐伊万在餐车吃饭,鼓励他逃离母亲这一“展示对手力量”的情节,戏剧张力加强,随后编剧继续构建了一个母子间因为娜塔莎和喝酒而产生争吵的“B故事”情节。

随后编剧完成了“游戏时间”里一个重要的功能性情节设计,即“跨越大障碍”,在游戏时间最后部分接近中点处,通常都会设计一个主人公“跨越大障碍”的情节,《囧妈》在情节功能上设计的非常准确。娜塔莎将徐伊万带到车厢外,鼓励徐伊万扔掉戒指,并要与其亲密,徐伊万遵循了自己的内心,抵抗住了来自“对手代理人”的挑战,这同样是一个围绕着情感的诱惑,而主角徐伊万成功跨越,观众找到了“喜欢”主角的理由。当徐伊万与母亲为此再次发生争吵之后,故事就应该进入中点的情节设计了,但影片随后出现了一些功能较为混乱的情节。

具体修改建议:删除随后徐伊万错入包厢被打的情节,这一情节与之前的类似情节功能重复且放在对手力量逐渐增强的娜塔莎事件后,影片节奏受到严重影响,应予以删除。而随后妈妈打电话给远在美国的张璐的情节应该移至徐伊万和娜塔莎到车厢外的情节之前,确保“跨过大障碍”后,影片的情节能直接进入中点,这样影片的节奏和功能都更为准确。


再看一下电影的时长,2个小时的电影,中点应该出现在55—65分钟左右,《囧妈》的中点直到71分钟才结束,删除以上情节,可以减少接近2分钟的节奏滞后问题。


9.中点——受挫和鼓励

规则:1.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障碍突然出现,主人公受挫、倍受打击。

2.一部电影的分水岭,A/B故事交织,电影重新回到主题。行动迸发中的能量,让事件骤然激烈,倒计时出现,主人公开始面临压力。


分析:故事的中点都应由A/B故事交织所构成。《囧妈》中点的A故事为徐伊万在车厢外告诉郭贴,把暖霸的专利免费送给JLD公司,以此阻止张璐的计划。这是一个符合人物反向行为心理的情节设计,影片由于难以将“出人意料的行动障碍”设计在“前往莫斯科”这条A故事线上,编剧则较为巧妙的将主人公徐伊万“受挫”和“倍受打击”的情节放在了与妻子张璐的“暖霸之争”上,这的确是主角最在意的问题,而随后徐伊万被锁车外,被迫在风雪中爬火车的情节,则又将视觉高潮重新放置回了“前往莫斯科”的A故事线上。这一处理,明显看出编剧在此处是下足功夫的,且对剧作技巧较为纯熟。由于剧本在构建之初的硬伤,编剧始终无法调和“前往莫斯科”与“暖霸之争”的情节融合方式,作为A故事线的“前往莫斯科”这条线索并不能够带给主人公最大的冲突,而能够造成主角最大困境的“暖霸之争”又无法作为A故事线存在,由于这一设计难题在影片中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此处中点的A故事情节已经是在无法解决这一矛盾下的最佳处理方式,编剧将“暖霸之争”与“前往莫斯科”融合至一个事件之中构建出了现在的中点A故事事件,即徐伊万在车厢外打电话阻碍张璐,以此构建对主角的打击,再利用他打完电话却被锁在车厢外,不得不爬火车来制造中点A故事要求的创造视觉高潮,不得不赞叹编剧对剧作技巧的了解和严格遵循剧作技巧的职业素养。

中点的B故事事件依然紧紧围绕母子展开,徐伊万回到车厢,与母亲发生争吵,而徐伊万在争吵中提及父亲死亡的原因,深深的伤害到了母亲。故事重回主题,并且通过母亲下车,我们似乎预感妈妈可能会再次错过演出的心愿,事件骤然紧张,徐伊万开始面临真正的压力,来自母亲的压力,故事由此转入人物的内心冲突


10.坏蛋逼近

规则:主人公接近“虎穴”或权力中心,冲突愈发激烈,风险和紧迫性都猛烈飙升。面临外部真正的坏家伙开始捣乱,内部团队也可能出现问题。内部外部邪恶逐渐收紧,主角面临队伍瓦解。主角以全新的行为方式,朝着目标作出坚实的努力,但主角的行动过程仍然受到阻挠。


分析:影片的“外部敌人逼近”功能是采用了“坏蛋”主动靠近主角的情节设计方式。“坏蛋”即对手,就是母亲卢小花,故事进入中点之后,真正的对手开始捣乱,而不再像“游戏时间”的“对手代理人”那样,只是制造一些外部冲突,现在的对手要开始给主人公制造内心冲突了,看着弃车而去的母亲,徐伊万紧紧跟随,这即为“坏蛋”主动靠近主角。面对熊的攻击,则展现了死亡面前母子之间对彼此的深爱,冲突愈发激烈,风险和紧迫性都猛烈飙升。但“天降神兵”的解决方式并不是高明的处理方法,是设计情节的忌讳之一,建议编剧在设计母子如何逃离熊的威胁这一问题上,尽量构想出能够展现主角的主动性和行动力的情节。

而在处理内部团队瓦解上,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影片的内部团队是关于谁和谁的?只有先明确要处理谁的问题,情节才不会跑偏。影片的内部团队即为主角与“B故事”人物所构建的团队,此处应该处理的是徐伊万与母亲的“内部瓦解”。但随着熊事件之后,母子间关系开始融合,很难瓦解。


特别提示,“内部瓦解”也可以处理成“内部团队融合”,只要这种融合能够带给主人公更大的困境即可。《囧妈》此处非常适合将徐伊万的“内部团队瓦解”处理成“内部团队融合”,编剧的确也是这么处理的,因为徐伊万与母亲的这种融洽,增加了徐伊万解决问题的困境,如果不能成功挽回妻子张璐,融洽的内部团队就会走向瓦解,母亲将会十分心痛,这绝不是徐伊万希望看到的,一部分电影常常用这样的方式来增强主角的困境。

如果有人还没有理解编剧此处为什么要做母子关系的融合,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此处徐伊万与母亲彻底决裂,那么徐伊万与妻子离不离婚是不是变成了一个个人问题,反正也不用在意母亲的感受,而只有此时母子经历生死之困后,两人情感更加融合,才增加了作为儿子的困境,挽回妻子不仅是自己的愿望,也不想因此让母亲伤心。而更为巧妙的是,徐伊万即将与妻子离婚,似乎在此处又渲染出了“内部团队瓦解”的情感效果,尽管真正的内部团队是母子之间的关系。由此看出,编剧的构想还是较为缜密的。


11.一无所有

规则:1.主人公计划破碎,陷入最黑暗期。

2.死亡的气息,旧世界消亡——人为的失败和我们发现死亡气息的时刻,有人可能在这里死亡。带给主人公整个故事中最大反转,通常消极。


分析:影片在处理“一无所有”和“灵魂黑夜”的情节时,错置了不同功能属性的情节,编剧将张璐提出分手的情节放在“一无所有”处,将母子俩赶不上去莫斯科的火车放到了“灵魂黑夜”处,可尝试将这两个情节置换位置,因为“一无所有”这一节拍点必须是作用在“A故事”,即“前往莫斯科”这条线索上的事件,因此应该先构建早上醒来,谢尔盖送母子到冰河边,母子未能赶上火车,徐伊万决定“前往莫斯科”的计划破碎,陷入最黑暗期。


12.灵魂黑夜

规则:黎明前的黑暗,深陷深渊,主人公面临无路可退的临界点,主角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揭露内心真正自我。


分析:应将徐伊万看到张璐发给他的分手信移至“灵魂黑夜”处,主角在计划破碎后,也彻底面临情感的破碎,徐伊万面临无路可退的临界点,他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徐伊万在冰河上将与张璐离婚的真相告诉母亲,妈妈说出自己和伊万父亲的过往以及伊万名字的由来,人物揭露内心真正自我。这样的调整,才能更好的匹配“一无所有”和“灵魂黑夜”两个节拍点的要求。


13.情节点2(黎明时刻)

规则:主人公受到关键启发,出现解决方案。由于萌发了新主意,新灵感,迫使主角只能以新的行为方式来追逐自己的主要目标,主人公选择战斗,再也没有回头路。


分析:徐伊万母子遇见了参加热气球比赛的选手,找到了赶往莫斯科的解决方案,这也迫使徐伊万只能以新的行为方式来追逐自己的主要目标,主人公选择战斗,再也没有回头路,他一定要帮助妈妈实现演出的梦想。

情节点2的这一设计,的确让故事出现了解决方案,但“热气球”这一解决方案,未能有效展现主角的主动性,并不是由于徐伊万萌发了新主意,新灵感而产生的行动,影片中已经两次出现“天降神兵”的情节设置,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将情节连接完整,但即便排除逻辑性不谈,角色也会因为被动而失去了主角的“魅力”。


还需要注意的是,影片从中点之后,时长开始失控,第二幕结束时,已经超出正常时长10分钟,这对第三幕“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渲染时间不足的问题,第二幕的节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幕 结局

14.危机(重整旗鼓)

规则:修复关系,展现成长完毕的新自我,为后来的必需场景理清思路和重整旗鼓。


分析:影片《囧妈》的“执行计划”,即母子乘热气球赶到红星剧场,这一情节在影片中大概持续了2分钟。通常,在类型电影中,“执行计划”都是第三幕持续时间最长的段落,一部标准时长为2小时的电影中,“执行计划”的情节大概出现在影片的90—110分钟,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主角将在这个段落内充分展开计划的实施过程。该片显然没有充分展开这一功能,原因还是出在情节点2那个“天降神兵”的情节设计上,因为这个设置,使得主角失去了主动性,那么试想,一个不是靠自己的主动性建立的目标,主角又怎么主动的去做呢?于是徐伊万只能被动的被带到红星剧院门口,编剧忽视了这段到达红星剧院的旅程,才是展现主角得以改变的关键,否则,主角高潮处的改变就缺少了一次极为重要的铺垫,成长转变就显得突兀,跳跃。

影片有非常明确的“高塔意外”情节,即母子赶到剧场时,演出已经结束,观众散场,大幕降下。注意,“高塔意外”必须作用在“A故事”上,即徐伊万要陪妈妈到莫斯科的红星剧院演出。这个需求到了“高塔意外”处,需要再经历一次“一无所有”,达到目标的所有方法都已失效,目标面临彻底的失败,主角再次陷入绝境,这个节拍点是保证影片在进入最后的高潮时,主角再经受一次波折,也是故事节奏的一次调整,极其重要,编剧显然了解这些要求,影片也做出了明确且准确的设计,妈妈演出的需求眼看就要失败了。

随后影片进入“深入挖掘”的节拍点,徐伊万帮助母亲拉开大幕,母亲的演出得以顺利进行。但这一节拍点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应该是母亲自己(主动)站上舞台,开始唱歌,徐伊万再想办法解决大幕升起的问题,这种设计再一次减弱了主角的主动性和“魅力”。如果因为徐伊万的行动和鼓励,使得想要放弃的卢小花鼓起勇气登上幕布还没有拉开的舞台?如果在徐伊万解决大幕问题的同时,他的“暖霸专利”也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会不会对主角的成长更有帮助呢?“暖霸”的线索与“帮助母亲实现演出愿望”的线索是否能够更好的融合呢?


15.高潮——必须场景:决战对手

规则:主角与对手一对一对决,反派交代动机及真实身份(如果之前隐藏的话)。主角或成功或失败。人物定型,创造新世界,问题被解决。


分析:影片的高潮部分,我们看到了母亲和她的朋友们终于登上了红星剧院的舞台,实现了梦想。演出结束,徐伊万终于给了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是主角与对手的一对一对决,徐伊万终于通过与对手“对抗”的这段旅程,学会了“”和“给予”,此时的拥抱,便是人物改变的“例证性动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人物的成长。徐伊万的人物定型,他创造了新世界,和母亲的问题得以解决。

但该节拍点仍然存在问题需要修改。一部影片的高潮(执行新计划)部分,完成的是主角与对手的一对一对决,并且“A故事”在此得以闭合,然后影片进入“结局”,则需要立刻闭合情感线的“B故事”。我们知道,一部影片的视觉高潮是在闭合“A故事”的“执行新计划”这一节拍点完成的,但是一部电影之所以打动观众,是因为被“结局”部分的“B故事”,即“情感线”的闭合所打动。也就是说一部电影真正的高潮,来自于情感线索的闭合,这就是为什么在“A故事”闭合后,一定要立刻闭合“B故事”的原因所在,这样可以保证高潮在不断提升。那么要做好两条线索的闭合,首先必须清晰的认知“四位一体”的功能性人物,即主角和对手是谁?情感线人物(B故事人物)是谁?只有清晰认知电影的四个功能性人物,两条A/B故事线索,才能更有效的处理高潮和结局。


《囧妈》的“主角”和“对手”分别是徐伊万和母亲卢小花,“情感线人物”也是母亲卢小花,妻子张璐为“爱的兴趣”(详见文章前半部分的“四位一体”分析),因此影片的A故事即为“主角”与“对手”对抗的需求,即前往莫斯科参加演出,而B故事即为徐伊万与母亲之间独处的故事,当我们明确了以上这些基本剧作信息,就不难看出《囧妈》在高潮和结局部分存在的剧作问题。


影片的高潮是:在徐伊万的帮助下,妈妈实现了在莫斯科红星剧院演出的愿望,演出结束,徐伊万通过拥抱完成了与“对手”(母亲)的一对一对决,A故事得以闭合,按照剧作技巧,随后电影应该立即进入结局,并且要立刻闭合情感线“B故事”,那么影片应该立刻设计徐伊万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以保证高潮的情绪不断上升,但影片此时加入了一整场徐伊万与妻子张璐的故事,随后情节才回到徐伊万陪母亲回家,母亲摘下头套,露出花白的头发这一情感线升华和闭合的情节。

因此可以看出,影片此处徐伊万和妻子张璐的情节放置的位置出现了问题,那应该如何调整呢?有两种解决方法可供参考。


解决方法一:将徐伊万通过旁白给妻子发信息的段落放置在母亲和阿姨们在舞台上演出这一情节中。母亲卢小花完成第一段落的演唱后,徐伊万已经来到观众席,我们看到母子间的情感融合,实际上至此,母子间的情感关系已经渲染完毕,但是影片依然保留了母亲继续演唱歌曲的第二段落,直至音乐结束,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段落,不难发现这一段落仅仅变成了演唱的纪录,没有了更多戏剧的推动,因此此处极为适合插入徐伊万与张璐关于“暖霸”问题的解决,既可以让主题在母亲和妻子身上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又可以同时闭合暖霸这条线索

在前面我们提到,影片其中一处硬伤是难以融合“前往莫斯科”和“暖霸之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分别承担了一部分“A故事”的功能,因此在此处闭合“暖霸”问题,也似乎更为完美的解决了那个出现分叉的“A故事”,达到在高潮处的融合,接下来,直接转到母子回家,快速闭合母子间的“B故事”,这样,就完美解决了“高潮”和“结局”处剧作功能的问题。


解决方法二:也可以将徐伊万和张璐的事件,后置到徐伊万陪母亲回到家,完成与母亲的情感线闭合,母亲说出:“我的伊万是个大人了“之后,也是一种解决方式。


16.结局(尾声)

规则:两个世界的“综合”,从过去和此次经历,主人公找到了第三条路。将松散的结局绑定在一起,并且找到一个方法来形象的表达主题(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通过某句精炼的台词,这里就是告诉所有观众电影真实意图的地方)。主人公的新生活,与之前的状态形成对比,也要交代配角成长的结果。


分析:影片的结局,准确的闭合在与母亲的情感线索上,也展现了徐伊万成长后的新生活,与之前的状态形成对比,徐伊万已经截然不同了。电影的道德前提也在母子关系的改变中得以升华。

影片较为完整的处理好了结局的所有功能要求。但如果将彩蛋中的暖霸情节放入结局会更好,不需要做出两个彩蛋,因为结局本来就需要完成“将其他松散的结局绑定在一起”的要求,也需要交代配角成长的结果。因此将彩蛋部分放入结局进行融合,终场画面再回到徐伊万拿走大白兔奶糖,镜头最后停留在老照片的画面上,整个影片将在结构上更为完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编剧工厂故事原理实验室 文|周诗宇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IWUQDnXGF-M66nID6Zfpg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open.6pian.cn/news/5760.html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分享编剧、导演干货、行业热点。
推荐文章 更多+
拍片计算器-拍片估价

关注我们

牛片网微信公众号
牛片网官方QQ群
分享给其他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