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医生》已经收官一段时间,但它的热度和影响力仍在持续发酵。而小编也可以向大家透露,在3月底,还会有《中国医生》的番外篇上线,敬请期待。
为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也特别邀请到了《中国医生》的主创人员以及片中医生代表,让他们写上了自己的感想和寄语,大家可以通过他们的介绍了解到更多《中国医生》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中国医生》出品人、总导演张建珍
大家好,我是《中国医生》的总导演张建珍。
从一开始策划到最终完成《中国医生》,我们花了整整2年的时间,走访了全国6家大型三甲医院,跟拍了50位医生,采访了超过200位的患者。片子里的每一个画面我都看过不下20遍,但每次看也依旧会被感动。其实这种感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来源于医生,是他们这些真实的话语。
他们的言行,在平时是被我们忽略的,但是当我们在屏幕上呈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一切是那么的打动人心。这就是纪录片的力量,也是真实的力量。所以在片子里,我们坚持“不刻意渲染患者的悲惨处境,不制造猎奇的特殊事件”,而是真实地呈现他们为什么没有互相理解,站在医患沟通的角度上看看他们之间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是由于专业的门槛?是由于医生缺乏耐性?还是由于患者缺乏信任?这种不信任是怎么造成的?我觉得这是在我们一开始做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
《中国医生》的拍摄过程真的很困难,因为医院是一个随时有突发情况发生的地方。比如说突然急诊送来一个病人,紧急抢救,我们只能先无目的地跟拍,而这个病人得了什么病,有多严重,什么情况……这些我们都不知道,也没办法提前预知。所以我们经常是先拍摄完了,再去找相关的医生和家属了解具体情况,再以此来结构我们的故事。而也是在拍摄过程中,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有多辛苦,我们经常跟拍医生,一拍就到凌晨,也曾为了拍急诊,连夜在医院蹲守……而这些都是医生们的日常。
“时刻在依赖,时常是在忽视,时而在抱怨,却从来不了解”,这是我认为对医患关系最贴切的形容,在接触患者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大部分人都把看病当成一个消费行为:我来医院花了钱,你就得给我解决问题,你就得帮我治好。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你花钱可以买东西,你花钱不是一定能救命的。
生命是复杂的,许多时候医生竭尽全力了,也不一定能挽救患者的性命。这是医学的局限性和残酷性。医生行医,就像从悬崖边把将要掉下去的人拉回来,有的能拉回来,有的可能就拉不回来,所谓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个工作都辛苦,都累,但没有哪个工作比医生承担的压力更大,因为性命攸关。做这个片子,我想让观众意识到,医生比任何人都想救你,甚至比你的亲人更想救你。在你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他们是我们最可信赖的人!
感谢所有关注纪录片《中国医生》的观众和媒体朋友们!在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因为他们,因为这些最美的逆行者,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的关注和赞誉。荣誉属于那些奋战在疫情一线的人们!我们会继续努力,持续关注他们,记录他们。让我们更懂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执行制片人、核心导演 柳亚
大家好,我是《中国医生》的导演柳亚。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朱良付是我拍摄的第一个医生。哪怕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看到这样坦诚、真挚的人。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做他的采访,整个采访两个多小时,我一共问了不到十个问题,他讲述着做医生的初衷和从医的经历,也讲述着一个医生的不易与坚守。过程中有情绪,有热情,也很克制。我们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不是别人说你是好医生你就是好医生,好医生只有自己知道”“你有没有把病人当成你自己的亲爹,这才是衡量的标准”“你干好你自己的工作,这就是修行”……这一番番话,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个入世的行者。每天写日记,反思自己,对自己极为严苛,对职业充满敬畏……
王东进是一位心脏外科医生,作为主任的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手术台上度过。一个手术有时十几个小时,都要穿尿不湿上台。周末的时间还要用来做医疗科普。他说:“需要这个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人来做医生,因为医生的使命就是保卫人的生命”。这位全年无休的医生让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工作,而是使命感,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保卫他人的健康。
西交大一附院的苗长青,马云龙两位医生为了劝说病人家属同意给患者做手术,比家属都着急……
这次,我不是挂号接触的医生,通过长时间的相处,我看到了他们每天的工作,见到了他们的生活,也见到了他们的悲喜。他们是普通人,他们也受制于医疗的局限性和生命的规律,他们在绝望中争取希望,只愿我们能更好的活着。我也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认识医生,也很希望这样的影片能被更多人看到,我希望我们的影片不是歌功颂德,而是让更多老百姓能看到真实的医生,也能多一份同理心。仅此而已,再无多求……
最后也希望疫情早日过去,也祝愿我们所有出征前线的医生和依旧在原岗位坚守的医生都能平平安安,祝福他们。
《中国医生》核心导演 张征
我是纪录片《中国医生》的导演张征。
以往的医疗纪录片,很多都关注的是治疗事件本身。我希望通过拍摄这些故事,看到的事个体鲜活的人,能够看到在这些人背后人性的不同维度。
南京鼓楼医院是我负责拍摄的医院。在最初挑选拍摄对象时,我最初锁定了邱勇和胡雅莉以及王东进这样的国内外都知名的著名医生。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这几位医生的高超医术令我佩服,同时他们的自信和从容更让我印象深刻。我不禁有个疑问,他们究竟是如何从一名初入职场的年轻医生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今天的业界顶级医生呢?这便是我将目光锁定在年轻医生的原因。
在鼓楼医院继续调研时,我遇到了烧伤整形科的徐晔。当时他还是个住院医,刚刚开始工作不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面露疲惫,告诉我他们正在合力抢救一位重度烧伤患者,这也是他从医以来参与抢救的第一位重度烧伤患者。这位患者被工厂的钢水点燃了,烧伤面积95%以上,生命垂危,全科室正在尽力抢救。但因经济原因,家属犹豫了。通过和徐晔的交谈,我能感到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他在从医之前学到的是如何用医术来救人,但人世间是复杂的,医生的职业要求和人心的复杂撕扯著徐晔这个年轻医生。我当即决定要拍摄眼前的处在矛盾旋涡中的医生。于是在开机后我们很快就迎来了纪录片拍摄中的那个故事……
与此同时,在肿瘤科我锁定了当时鼓楼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魏嘉。她从小就是学霸,一路成长就像开着外挂一样。在我观察中,她相比徐晔就已经成熟从容了一些,面对各种类型的病人的离去,她内心的波澜相比徐晔小了很多。是麻木了?还是在外人面前掩饰了?这令我感到好奇。她说她有个前辈告诉她,不要和病人成为朋友,尤其是肿瘤科,因为你无法承受你的朋友在你的手上离去。这句话令我至今印象深刻。于是我开始在魏嘉负责治疗的案例中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很快我就锁定了李燕这个病人。李燕是个胃癌晚期患者,家庭条件困难,但她的极度乐观、大大咧咧的性格令我震惊。真的是只有震惊才能形容我见到她的心情。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她能保持这样一个心态?在魏嘉医生为李燕治疗时,我观察两人的交谈,两人已经成为了朋友。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这时我开始跟踪拍摄这个故事。
人性是复杂的,是多面的,很难用一两个简单化的词汇去描述。医生的追求和残酷现实的冲突,父母对子女和子女对父母不对等的付出,这些矛盾我不希望去下定论,还是观众自己来体会吧。引用徐晔的话,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个螺旋式上升”吧。
《中国医生》音乐编辑 吕鹏
大家好,我是《中国医生》的音乐编辑吕鹏。
在为《中国医生》制作的过程中,让我从一位工作者,提升成了一位“经历者”。镜头下的真实,让我近距离的感受生命的珍贵。
被我们时常忽略的分秒在那里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思考,这可能也是“误解”产生的原因。
在经历疲惫、面对质疑时,他们依然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在人类的贡献面前,自己是那么的渺小。看那瞬间的沉默、宁静的眼神、孑然孤寂时,给了我思考,也有了对这项工作的方向——传递真诚。
在生活中我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自我做起,平衡生活,平衡身边的事物,让那些散射着光的天使,照耀着暂时的黑暗。
致敬所有的医护人员!也愿所有的病人能够战胜病毒,早日康复!
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胡娅莉
大家好,我是医生胡娅莉。
感谢“中国医生”复播,参加“中国医生”纪实片录制过程中,感觉到摄制组同志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非常专业的水平!当前在抗疫前线,白衣战士有许多可歌可泣、永载史册的战斗故事。也应把镜头对准他们,他们临危不惧、舍己救人,逆行冲锋在抗疫前线,与病魔和灾难作殊死的斗争,用自己的热血和青春谱写了一首首生命赞歌。他们是中国医生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医生的楷模!我向他们表示祟高的敬意!我毕业于武汉医学院,武汉协和、同济医院是我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我为不能亲临武汉抗疫而遗憾,但我参加了中华围产医学会关于妊娠合并新冠肺炎诊治建议方案的讨论,参与了江苏省抗疫专家组的工作,并多次与武汉同行交流新冠肺炎诊治工作体会。衷心祝愿疫情早日结束!衷心祝福所有战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健康平安!
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邱勇
大家好,我是医生邱勇。
每一台外科手术都似无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他们背负着病人及家属的殷切期盼,背负着职业的无上使命感,专心致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与病魔斗争。把苦、累、怨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时刻负重前行,却深感光荣而又无怨无悔。在他们的观念中,行医当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 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在这个使命当中,用心如同用脑,而脊柱侧弯这门学科更是需要高度整合心智与道德,让人求新、务实并有慈悲。“医学之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他们用青春年华以及无数个日夜的苦心钻研和实践,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甚至家庭,让无数个绝望的患者通过他的治疗,重新挺直脊梁,扬起生命的风帆!
南京鼓楼医院整形烧伤科主治医师 徐晔
大家好,我是徐晔徐医生。
怀着忐忑的心情,作为年轻医生的我幸运地出现在镜头中,这次拍摄也令我倍感荣幸。通过这部纪录片,希望大家能从冷静客观的角度,了解中国医生真实的工作状态,感受他们的从医态度和体会他们日常所要面对的巨大压力。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让民众们能够看到这些,对医生来说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座右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不是万能的上帝,但人文是有温度的。希望大家在医患相处中能够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平和;少一分质疑,少一分戾气,少一分抱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肆虐。无数“逆行者”,包括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医务工作者,也包括人民子弟兵,不计生死,勇赴一线!他们在超高的工作负荷和几近生死的风险当中,为国人筑起一道坚墙!他们是这场疫情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中国脊梁!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医生(护士)!加油中国!
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虞竹溪
我是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虞竹溪。
离拍摄这个纪录片已经两年多时间了。沙媛是个善良、坚强、乐观的妈妈,在她重病期间,她的笑容一直打动着我。2年过去了,我和沙媛一直在保持着联系,她拼了命生下的孩子已经二岁多了,天真可爱。我想,支持她走过那段长长的路的,唯有作为母亲的信念吧。作为女性,困境和力量并存,2年过去了,打脸的是,我的二宝正在肚子里慢慢生长着。作为一名ICU医生,在这个几乎全科倾巢而出奔赴前线的时候,不能去一线,是有些遗憾的,希望在一线的伙伴们,平平安安,早日凯旋归来!
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邵翔
大家好,我是邵翔,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医生。
长期的急诊工作中见到过太多的患者家属在面临治疗方案选择时所处的两难境地,疾病发生的突然、医学知识的缺乏、经济状况的差别以及家庭关系的复杂都让家属在那一刻无法抉择,而疾病的治疗又是一件需要争分夺秒的事情,作为医生利用自身具备的医学知识结合患者家庭的实际状况给予恰当的建议,从而帮助家属作出更合适的决定,这可能是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之外能够给予的最大温暖吧。医患关系的改善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感谢《中国医生》摄制组让我有机会说出一些真心话,感谢大家的观看。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主任医师 董长宪
大家好,我是医生董长宪。
这部《中国医生》记录片是中国千千万万医护人员的真实情感、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真正体会到医生渴望解除病人疾苦那份炙热的心和对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希望大家对医护人员多一分理解和信任,真正体会到在病魔面前 医患是目标一致的战友,您们的理解和认可会给我们信心与力量,我们共同努力就是达到战胜病魔希望的保障。现在举国上下共战疫情,有党中央的英明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援,有医护忘我逆行精心救治,有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这场战役我们一定能赢!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外科住院医师 龚毓宾
大家好,我是医生龚毓宾。
很多人会问我同样一个问题:你们是不是每天看到的生死病痛太多了,然后就麻木了?
的确,在医院生老病死每天都在发生,但是我更愿意用“敬畏”这个词,而不是“麻木”。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是震惊的,那一刻仿佛感觉到周围一片寂静,但是我们会选择继续勇敢前行。试想一下,如果医生们都抱头痛哭,都沉于痛苦不能自我,那么谁给他们希望?谁给他们力量前行?谁负重前行?
我们每天面对的患者都很焦虑以及迷茫。我有问过自己,为什么他们会焦虑迷茫?因为不知道。他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疾病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即将的治疗会带来什么,不知道以后的生活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他们焦虑,他们迷茫。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交流、沟通、安抚所用的时间要远远超于治疗的时间。作为一名医生,与患者或者家属沟通,无意间说的一句话,或许给对方带来的就是新的希望和力量。
记得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时时去安慰)。这个安慰,我认为应该是理解以及陪伴。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他们交流,因为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给他们分享美好,带来希望和传递力量。
西交大一附院门诊部换药中心 副主任护理师 阮瑞霞
我是阮瑞霞,是一位有30多年护龄的护士,有着16年临床经验的伤口专科护士。
2017年10月份我参与拍摄了纪录片《中国医生》,镜头记录了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我热爱自己的工作,能够通过自己的技术减轻病患的痛苦,看着一个个难愈合伤口的愈合,看着一个个沮丧面庞焕发出希望笑容,我感到幸福。我希望通过纪录片镜头,让我们伤口专科护理走进大众的视野,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这一群热爱伤口护理事业的人,这是我参与拍摄的目的所在。最后感谢拍摄制作组的辛苦付出,感谢观看记录片的网友,谢谢大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 赁可
我是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的赁可医生。
大型纪录片《中国医生》的镜头记录下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这个冰冷得让人窒息的话题带到大家的视野里。镜头里的孩子,有害怕,有好奇,有天真烂漫的笑;镜头里的父母,有愧疚,有期盼,有坚持和坚定;镜头里的我们医者,有重压下的疲惫,有手术成功后不动声色的喜悦,还有包裹在高冷外壳里的一颗柔软的心。我始终相信林徽因的那首诗是写给孩子们的:“……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谢谢《中国医生》摄制组全体人员的辛苦付出,谢谢电视机前的你们,谢谢前线的每一位医者!Enjoy your watch。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 文|影视产业观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c8KcYkUB88IfN8JvXDMOA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open.6pian.cn/news/5729.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