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源自于生活,这句话很适用于韩国的电影表达。如李沧东导演,他非常擅长通过一些小人物的故事,来挖掘那些被生活隐藏的事实和人性中最感人的一面,让观众关注到韩国社会的变化。
李沧东是作家出身,一部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让他感到电影拍出了自己的秘密,致使他开始探索电影,从而成为了一名走向国际的韩国导演。继《绿洲》和《密阳》之后,《燃烧》是李沧东第三部代表韩国参选奥斯卡的作品。
影片根据村上春树1992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小说《烧仓房》改编,同时也受到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烧马棚》的影响。通过一桩年轻女子失踪案反应现代韩国社会中年轻人的无助和愤怒,由三个经历各不相同的年轻人:钟秀、Ben、惠美相遇后,组成彼此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大师班论坛上,我们很荣幸作为国内在大银幕上观看《燃烧》的首批观众,影片放映过后,李沧东导演亲临现场,为大家分享了《燃烧》的制作幕后和个人的创作经验,我们用图文盖楼方式在论坛时进行了直播,文章根据现场对谈文字整理。
【大师班】李沧东:燃烧的诗
主持人:贾樟柯(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
嘉宾:李沧东
从作家到导演
贾樟柯:在八九十年代时,李沧东导演是韩国著名的作家。从文学到电影的过程中,是什么原因转变成为一名电影导演?在最初从事电影的年代里,经历过什么?
李沧东:最开始从作家转为电影导演的原因非常复杂。如果一定要说其中一个原因的话......跟我个人有关。当时身为作家,也有很多作品写的不好,那时一晚上辗转反侧也写不出一句话,就想如果能有人来代替我,把我头脑中的想法表现给大家就好了。后来,我就当上了电影导演。其实,电影导演不像写小说那样需要自己花费很多的心思,虽然有时要与编剧讨论如何写剧本,但自己亲历亲为、动脑筋的事情,却没有写小说时那么多。我并不是说写了小说就能拍电影,因为拍电影与写小说有非常大的区别。在写小说时,我并不能像村上春树那样畅销的作家,在一个最广的幅度上与读者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作为电影导演之后,我就可以与更多的观众分享我的想法,这也是成为电影导演的一个契机。
起初,在拍电影时,我借鉴过一些韩国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我觉得,在当作家时,更多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电影导演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与更多的人进行沟通。所以,如何与更多的人达成有效的沟通,是我一直思考和苦恼的一个问题。
贾樟柯:请您讲讲第一部作品《绿鱼》,是如何完成这部影片的?
李沧东:《绿鱼》是在1997年推出的,那时的韩国电影产业正处于低谷阶段,当时,给人钱也不会去看电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电影作品来与更多的观众进行沟通,是非常困难的,也只能拍类似于《绿鱼》这样的作品。当然,我们在选择《绿鱼》的同时,在影片中也进行了非常多的尝试,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当时人难以接受的东西。
贾樟柯:请您谈谈指导演员表演的方法。
李沧东:对于指导演员演技的方法,可以说有一百万种也不为过。在现场时,我经常对演员说这样一句话:“不要以单纯演戏为出发点。”比起指导他们如何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我更希望他们能够自发地通过自己内心的理解和感悟来表现。但并非我说的那么简单,演员都有一种强迫症。他们都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同时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所以在理解人物和感情上,是非常困难的。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他们表演时,更好的帮助演员,让他们不受到外界的干扰,可以从自己的内心来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情感。但是,导演经常会在现场指导时,自己也不自觉的陷入对角色的理解中,从而影响演员对角色的阐释和发挥。
影片《燃烧》的创作
贾樟柯:在这几年里,李导的大部分题材都与愤怒有关。请您谈谈为什么决定拍摄《燃烧》这部影片?
李沧东:在过去的八年中,我一直通过创作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今后的电影方向;如何通过电影与观众进行更好的沟通;当今社会存在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通过这些思考,我发现不管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人种,哪一种文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现在人群都普遍处于一种愤怒的状态,所以我想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
之所以拍《燃烧》这部电影,早前我和编剧吴正美对于如何拍摄关于愤怒题材的电影进行了很多思考,为此也写了很多剧本。后来,日本NHK电视台向我提议将日本的一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于是吴正美选择了村上春树的小说,并开始构思。虽然,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看起来与我的主题“愤怒”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随着深入理解之后,就会发现,它是有一些内在联系的。
贾樟柯:《燃烧》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上,您做了哪些调整,在导演上有哪些思考?
李沧东: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围绕一个小的谜团而展开。第一:主人公到底有没有烧仓库;第二:小说里的女主角到底有没有消失。通过小说里的疑团,经过一些电影上的处理,就可以把它延伸到更多的疑问上。我认为,解决回答电影中存在的这两个疑惑固然重要,但我更希望把电影中的疑问延伸到对生活的思考上。比如究竟什么是生活?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生活中的困难到底是什么?我希望通过这种思考来引发观众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
贾樟柯:《燃烧》的主人公是位年轻人,所以,您对韩国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以及日常困境有怎样的观察?对您来说,怎样理解现在的中韩年轻人?
李沧东:中韩两国年轻人是不一样的。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但是韩国年轻人可能正面临着毕业后就业困难的处境、生活成本大幅上增,以及房价上涨的压力。一方面是出于现实的窘迫,另一方面是整个世界、整个生活环境的改善。这样的对比,就显得韩国年轻人对生活没有希望,这是韩国社会面临的很大问题。比如在《燃烧》这部电影里,其中一个主角叫Ben,他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富二代。他知道社会是存在问题的,但是他并不知道具体问题是什么。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差距,导致他对生活的无力感更加强烈,也就使得一些愤怒被更加深刻的掩藏起来。
给青年创作者的建议
贾樟柯:您对即将从事电影创作的青年电影工作者有哪些建议?
李沧东: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电影来与观众进行沟通,不管是选择拍摄商业电影,还是选择拍摄自己的独立电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沟通方式。比如很多独立电影,虽然看起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但它们也在探寻如何与观众之间进行沟通,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初心。
虽然电影导演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但演员同样也非常辛苦。因为他们不一定能拍到自己想要的角色,更多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新人演员在接受角色的时候,要更多地进行思考,将这个角色演绎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特性的角色,而不是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普通角色。
提问:作为电影创作者,想向您请教一下,如何用一些具体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李沧东:这是一个看起来比较简单,却非常难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在细节上不能更好的打动观众,那么这部电影就是没有任何力量的。正是因为细节,才能够更好的打动,或者是更好的对电影进行阐述。这也是所有电影人所面临的问题,我认为细节其实并不是通过仔细思考得来的,而是通过一些偶然的机会来发现,然后进行更深的挖掘,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刻画。
提问:您在每一部作品里都有对宗教进行一些诠释,同样也出现在《燃烧》中,对于人与宗教的关系,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沧东: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有的痛苦在生活中无法得到排解,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也许会成为我们唯一的寄托。我并不是很确定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宗教获得幸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宗教确实能给我们很多安慰。但是,由于过度的信仰宗教,有时也会导致一些困难,比如历史上也会有因为宗教而爆发战争的情况。虽然,我对宗教有一定的关心程度,但我更关注的是,信仰宗教的那些人群为什么信仰宗教,宗教给予了他们怎样的影响,以及宗教和人之间的联系。
提问:《燃烧》中,女主角在夕阳下跳舞,背景有一面韩国国旗在飘动,以及电视里播放着特朗普的讲话,是否有一些政治性的意味?
李沧东:国旗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赋予了一定的政治性意味,但是,在这里的女主角跳舞,我更多的是想表现出女性对于自由的追求。关于电影中出现特朗普演讲的画面,其实是想表现出韩国人日常政治生活的一面,这点不只是在韩国,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大家关注政治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时,我认为政治也是生活中要引发人思考的一个东西,希望通过电影来引发大家关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open.6pian.cn/news/2440.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