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贺兰山的衬托下,西夏陵充满了神秘感和沧桑感,那段历史,那个民族,仿佛全部凝结在这一刻。它们穿越历史,超越时间,一直坚挺的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导演贾寅超,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硕士,纪录片导演、特效导演。
人文历史系列纪录片《揭秘土司王城》执行导演
人文历史系列纪录片《揭秘西夏陵》导演
3D6K人文科普电影《黄土高原》特效导演,本片获中国先进影像作品奖最佳3D电影、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科技单元最佳国产影片
第二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纪录单元组委会特别推荐
3D历史动作特种电影《西夏情缘》特效导演
3D4K儿童冒险特种电影《大关中奇幻之旅》特效导演。
导演手记
最初对于西夏陵的了解,是通过网上的文字与图片。在大概学习之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但是当置身于西夏陵中的时候,内心的感受是震撼。在巍巍贺兰山的衬托下,西夏陵充满了神秘感和沧桑感,那段历史,那个民族,仿佛全部凝结在这一刻。它们穿越历史,超越时间,一直坚挺的屹立在这片土地上。
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去讲述西夏陵,是最初创作小组讨论的关键问题。单纯的讲述历史,讲述西夏陵,似乎总感觉缺少些什么,不够丰满。最终,大家将落脚点放在了“人”身上,尤其是发现研究西夏陵的“人”。
明朝庆王朱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六个儿子,少年时来到宁夏地区,成为坐镇藩王。在治理宁夏地区的同时,凭一己之力完成了宁夏第一本志书《宁夏志》,详细记述了宁夏的文人地理。书中,提到了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
因为历史原因,西夏陵一直处在被遗忘,被忽视的状态中。而让西夏陵走上历史前台,走进大众视野的正是默默无闻的考古研究学者。所以,他们成为我们这部纪录片讲述的主体。
70年代,以钟侃为代表的第一批西夏陵考古的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对西夏陵进行考古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现代西夏陵考古学者,通过不断的深入探索,产生了新的观点。三个不同时代的人,因西夏陵产生了联系。我们想通过不同的时间,相同的空间的三代人来讲述西夏陵的故事。
拍摄西夏陵的过程,还是不容易的。拍摄的头两天,正好赶上暴雨,地上的水已经开始往摄影棚里倒流,制片部门在门口堆起了沙袋,保证拍摄的正常进行。为了再现70年代考古人员下墓考古的情景,剧组在摄影棚里搭建了一个墓道与墓室。拍摄的时候,正是七月份,演员要穿着长衣长裤,举着火把在密闭的空间里表演,摄影师和摄影助理扛着机器在里面拍摄,难受的程度可想而知。一个镜头拍下来,墓道的上方已经被火把熏黑了。
到了西夏陵外景拍摄的时候,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七月底的西夏陵,酷热难耐。第一天的拍摄从早上七点开始,到了下午两点的时候,难耐的高温让大家晕沉沉的,地面的石头变得烫手,最后连机器都已经不工作了。
面对这种情况,制片调整了拍摄时间,凌晨四点出发,五点开始拍摄,拍到中午11点,下午三点开始拍摄,拍到晚上七点多。想一想70年代,80年代在这里的考古学者,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工作,我们根本就比不上他们的千分之一。那个时代,真的是充满激情的时代。
后期制作中,复原西夏陵是一个难题。因为关于西夏陵的资料很少,特效人员只能根据有限的数据和一些参考去制作,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完整细致。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讨论,与唐朝建筑,宋朝建筑作对比,最终复原出了当年的西夏陵。大家尽了全力,但是我觉得,当年的西夏陵肯定还要更加壮观绚丽。
在整个创作和制作过程中,西夏陵的研究工作人员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随时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热爱”,他们对西夏陵,对西夏文化那种感情,真实而炽热,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这片土地。他们继承了前辈的志愿,传承西夏的历史与文化,保护修复西夏陵,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片子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过这样一部纪录片,凝结着很多人的努力,希望通过它,讲述一群人,传达一种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夏陵,感受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章内容来自纪录片观察(ID:jilupianguancha),内容根据主题需要有删减。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open.6pian.cn/news/2225.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