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报道在电影圈引发了众怒。
究其原因在于,在片面理解了所谓年轻导演、独立电影这些概念的同时,把这个群体作为弱势群体进行悲情消费。
看似冷静剖析,其实引导性非常强,看完很容易产生“青年导演不容易”“青年导演想不开”“青年艺术家被欺负”“万恶资本家”以及“浮躁无情的商业社会”等感慨。
应该明白这么几个问题:
1、青年导演或者新导演,并非都是拍独立文艺片的导演,青年导演是一个群体,既有拍文艺片的,也有拍中小成本类型片的,现在不少90后新导演已经在操盘上亿的网剧项目了,活得很滋润~即使没有混的那么好,去拍拍广告赚赚钱,能养活自己的同时,每年拍一两个自我表达的短片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导演,首先是一个文娱行业里面的职业,而不是艺术行业的艺术家,所有把文艺片导演和艺术家等同的都在混淆概念,既然是职业,那就有一系列的职业方面的要求,技术很重要,沟通很重要,资本的天性是逐利,没有人愿意拿钱让一个没有什么私人交情的导演玩情怀。
2、关于独立电影,和文艺片不要等同。独立电影更多意义指的是大片厂之外的独立制作的电影,跟类型没有直接关系,这意味着更自由的创作和制作方式,更能展现导演以及主要创作者的风格和表达,更不用和我们所谓的地下电影等同。
3、为什么我们一说起青年导演新导演,依然觉得是文艺气质很强、不善沟通、不愿意妥协的形象?这跟国内电影教育以及电影节平台鼓励方向有关。我们电影教育主要鼓励的方向是现实主义剧情文艺片,榜样以欧洲文艺片大师为主,国内的电影节包括很多青年独立影展都在强调这一个方向,但你看圣丹斯,每年各种类型都有,文艺片只是其中一类。既然鼓励方向是这样,那青年导演想要尽快出头,最好走这个路子了。说实话,一直这么鼓励下去,像昆汀、罗德里格兹、科恩兄弟、吉尔莫德托罗这样的人才,是很难有机会的。我认识的很多新导演,都是喜欢科幻、奇幻以及一些稀奇古怪想法的片子的,平时整天忙着开各种项目会,有片子就拍,没片子拍就去做做美术做做特效——喜欢科幻的导演一般都会多种技能……他们身上那种文艺苦逼气质是很少的。不管追求什么理想都要先养活自己,同时有时间就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说,导演和其他职业、其他创业者没有什么不同。
4、新导演是否应该坚持自我?电影从来不是纯艺术,而是文化产品。只要你愿意上映或者上线,它就是一个商业行为,无非小众与大众,关键想清楚拍给谁看。同时,电影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文学创作不一样,需要投资、制片、摄影、灯光等等前后配合协调,才有可能把导演的想法执行好,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这个市场规律不是要你拍得卖点多足,而是尊重发行和院线意见,一个新导演的片子,如果超过2个小时,排片肯定不利。国内电影院和院线经营成本都很高,大家压力都很大。所以新导演应该多学习怎么推销包装自己,现在社会节奏快、信息量大,如何释放有效信息做到有效沟通,这是一种技能。
5、第七代导演这种提法,本身就很有问题,第六代之后,中国导演就没有代际之分了,因为中国社会变化快,电影行业变化也快,90后的青年导演都混主流市场了,你还分什么第几代?
内容由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附以原文链接
https://open.6pian.cn/news/2131.html全部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表情
添加图片
发表评论